种植体修复后的六大牙周维护与治疗
种植体修复后的牙周维护是种植修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关键。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和硬组织的炎症导致了种植体周围袋形成和骨吸收。微生物学研究发现种植体周围炎的致病微生物与天然牙牙周炎相似,都是由口腔厌氧菌引起。目前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种植体周围袋内的微生物,以及对种植体表面和骨整合区进行去污染和表面处理。
种植体周围组织更宜形成周围炎。原因在于:
1、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血供要少于牙的龈组织。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抵御外来感染的能力较低,更宜受到微生物的感染。
2、种植体的生物力学上的改变。超负荷的力学因素可导致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压力增高,冠向牙槽骨的微型骨折(microfractures),进而导致种植体颈部周围骨融合的丧失。在临床上,种植体超负荷的发生有以下4点可能性:
1)种植体骨床的骨质不符合要求;
2)种植体的位置或种植体的数量与咬合力量不相符;
3)患者具有重咬合模式并伴有机能异常;
4)修复体与种植体不能精确匹配。
力学因素与微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可大大加剧种植体周围病的发生和发展。
1.机械清除菌斑
除了患者菌斑控制外,最常见的就是洁治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金属洁治器会损伤种植体表面和金属污染,建议使用塑料洁治器和树脂洁治器。近年学者们证明碳纤维洁治器头的效果更好。
2.激光治疗
种植体周围炎也是激光在种植领域应用中最普及的适应证。激光具有能够选择性移除肉芽组织,清创、清洁和去感染,术区杀菌(包括脂多糖、内毒素等),切除修整牙龈、去上皮化、微创、出血控制好等优势。临床上主要有四类激光治疗:半导体激光,Er:YAG和Er,Cr:YSGG激光,CO2激光,Nd:YAG激光。
3.种植体表面处理:表面去污染处理
种植体表面可以被细菌产物所污染。进行种植体表面的彻底清理是骨组织再生,骨融合重新建立的必要条件。表面污染可以降低种植体表面自由能,激发机体的异体排斥反应,导致了结缔组织牙周膜的反应,引起骨整合的失败,表面状况还影响到牙龈成纤维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粘附和生长。种植体表面的状态如何,无论是在种植前还是种植后,都是决定种植是否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超声法治器、空气打磨,高压气雾和超细颗粒,如重碳酸盐与消毒水的混合物进行种植体表面的清洁。这种方法可以去除种植体表面各种沉积物,而对种植体表面形态没有明显的改变,对细胞的附着也没有不利的影响。
种植体表面的化学处理主要是枸橼酸、氟化亚锡、盐酸四环素、洗必泰、葡萄糖酸盐,过氧化氢液、氯氨等化学处理方法处理。这种方法可以去除种植体表面羟磷灰石中甚至钛金属表面的内毒素。
常规的人工和超声的方法不适合种植体表面的处理。
4.药物治疗
植体周围炎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厌氧菌,全身用药可以使用抗厌氧菌特效药,常用的抗菌素是强力霉素和甲硝哒唑,或者在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下选择药物。系统抗感染治疗应连续10天。
5.外科手术治疗
种植体周围炎一般均需外科治疗,与牙周炎有一定区别。当种植体周围袋大于5mm,并且当炎症感染得到控制、口腔卫生维护良好的情况下任有骨丧失时,应进行手术治疗。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能进行骨缺损的治疗。
6.调牙合治疗
咬牙合力过大也是造成种植体周围炎的原因之一,种植体和骨之间是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不存在天然牙的牙周韧带,当种植体所承受的咬合力过大,超过了骨以及种植体的生理极限,就会造成周围骨质的微小骨折,还会造成种植体周围骨密度的降低,因此,临床上应谨慎的控制牙合力。
来源于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