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的出路:耗材企业应集结发展
转:医疗器械创新网
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里,经营耗材的企业有很多。相比于大设备来说做耗材门槛低、用量大、回款快、利润也不低。所以聚集了许多同质竞争者。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背靠一方各自为营的中下企业,长远来看很难有大的突破和进展。而在整个行业转型不可逆转的形势下,耗材企业的出路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医用耗材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使用量巨大,尤其是静脉输液耗材、血液净化耗材等一次性医用耗材,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医用耗材产业正处于产品更新换代和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生产企业如何在这一市场中走得更远?
未来医用耗材产业将更加系统化,生产企业一方面应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应注重集结发展,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销售节节攀升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蔡天智介绍说,医用耗材是指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医用卫生消耗材料。从价格角度上,医用耗材分为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一次性高值医用耗材是被种植、埋藏、固定于机体受损或病变部位,以支持、修复、替代其功能的一类特殊医用耗材;一次性低值医用耗材多指临床科室大量使用的医用卫生材料。
蔡天智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用耗材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医用耗材不仅有助于提高检查的安全性,防止医、患和患、患之间因医疗器械导致疾病传播,而且很多产品,如一次性手术包、植入性高值耗材等,对于疾病治疗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质量安全关乎患者的健康与生命。
蔡天智还表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晚,早期以仿制为主,在产品种类和质量上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距。但是,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国科技领域不断取得进步,近年来一次性医用耗材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耗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出口贸易也逐年增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市场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2010~2012年,我国一次性医用耗材销售收入从261.6亿元增长到370.1亿元;预计2014年将达到440亿元,2017年将达到585亿元。
集结发展成为新航向
“如果说医疗器械产业最初的发展模式是小企业各自作战,那么,现在产业更加注重产业链、创新链的系统化建设。”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秘书长王晓庆博士如是说。据王晓庆分析,未来医疗器械产业将呈现一些新趋势。
一是更加系统化。最初,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不太依赖于体系,但是未来产业将更趋于体系化,产品也将更加系统化。面对这种趋势,每一家医疗器械企业都需要对自身定位和产品发展进行重新思考。
二是向跨国企业发展。目前,真正走出国门的医疗器械企业较少,虽然迈瑞等民族企业在海外取得了发展,但是与跨国巨头相比,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标准更高。医疗器械国家标准只是一个“及格线”,真正成就品牌的往往是企业内部标准,未来一些企业将建立符合国人消费需求的更高的标准。四是基础研究深入。无论是医用耗材还是医疗仪器,安全性都是首要的要求。有些国产医疗器械在国外市场不太受欢迎,原因之一是可靠性不够。这其中有设计、工艺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预见,未来医疗器械基础研究必将更加深入。
王晓庆还表示,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其背后往往有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作为支撑。这意味着,散兵游勇式发展的国内企业其实是在与跨国巨头及其背后的产业体系进行竞争,实力悬殊可想而知。未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也将建立更多的协同发展平台。
发展集中配供模式
“所谓CGPO,是专业机构受医用耗材使用单位委托,与医用耗材生产商、经销商和其他卖方进行价格协商,通过综合保障团队向医疗机构集中配供医用耗材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士解释说,CGPO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生产企业的管理成本,压缩流通中间环节和成本,使耗材价格降低,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医院风险和提高其管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河南省医疗器械商会会长、驼人集团董事长王国胜表示,随着医改的深入进行,药品集中配送制度试行并已初见成效,而以“三零原则”,即零接触、零库存、零风险为特点的医用耗材产业升级模式也正在形成。基于这一形势,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用耗材物流中心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