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练习,人工牙的排列与基托形状
熟悉下颌天然牙列时牙齿所处的方向,可以由无牙颌牙槽嵴的状态,来推测天然牙列时,牙所处的方向以及牙槽嵴吸收的方向和程度,为排列人工牙作参考。
观察与分析天然牙列时,开闭口的前庭黏膜转折位置,图中1的位置是闭口时颊侧前庭的移行部位,2是开口时颊侧前庭黏膜的移行部位。
上图是配戴全口义齿时,张闭口的情况。
可动黏膜与不可动黏膜的交界处在开闭口时的形态和位置都不相同,特别是系带部分的移动量和移动强度更为明显。
基托边缘处于什么位置,用什么方法取模,该做成什么样的形态,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思考。
牙槽嵴的吸收状态以及被覆黏膜的状态,决定了基托边缘的印模以及形态设计。
开闭口时,髁突位置变化,使得磨牙后垫的上缘及其周边展示出比较特殊的移动,应注意观察开闭口时这部分结构的变化,这也是包括吞咽运动在内的取印模时需要做边缘整塑的重要部位。
根据残余的解剖标志,可以判断出天然牙的牙位。仔细观察无牙颌时非常清晰的解剖标志,对比天然牙列的模型,想象其位置,并测量从天然牙切端到牙颈部的尺寸,可以估算各牙所在位置的平均值。
上图展示了不同颌弓形态第一横腭皱与尖牙牙颈部的位置关系,将其与切牙乳头的位置数据进行重合,可以预测出前牙排列的位置。
制作标准模型,可以测验计算出从标志处到合平面的平均值,如上图。
上图显示的,是天然牙列非生理性牙齿移动以及牙列变形等特殊情况,要仔细考虑和观察后,找到解剖意义上的天然牙原有位置。
从解剖学上来讲,即使牙齿掉光之后,天然牙列时的牙齿都会或多或少地在黏膜上留下蛛丝马迹。如果能正确找出这些痕迹,就可以有效还原天然牙列时天然牙位,确定人工牙的排列位置。当然,这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理解,且需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
不仅要对无牙颌的形状进行观察和思考,包括天然牙的位置和尺寸,也应该了然于心,清晰把握。然后把这些数据在无牙颌的模型上,用游标卡尺对解剖学标志进行正确的测量,预估天然牙的准确位置。
必须明确的是,所有数据不能生搬硬套,解剖标志也会随着牙槽骨的吸收而发生改变。
观察咀嚼黏膜与被覆黏膜的变化,通过图片可知,咀嚼黏膜(龈黏膜)和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被覆黏膜(牙槽黏膜)和颊肌、骨面结合较松,在颊侧与肌肉结合在一起。见下图:
天然牙缺失后,牙槽嵴和咀嚼黏膜完全保留了下来,可以想象与判断出口腔颊舌侧转折的形态,明确判断出基托边缘的位置。随着牙槽嵴的持续吸收,若患者长久使用形态错误的义齿,周围黏膜下组织会侵入导致咀嚼黏膜消失,那么就难以判断基托边缘的形态了。(观察上图,你能想象出基托的形态和边缘位置么?)
因龋齿等问题而导致的失牙,牙槽突很丰满,牙槽嵴堤能完全保存下来。因牙周病等牙周组织受到较大损伤时,牙槽骨的吸收和咀嚼黏膜的减少都很显著。修复时,应对丧失的牙槽嵴做充分的想象。
上颌腭部是吸收较小的部分,下图是25名拔牙后的患者,在130周后的变化,红色部分是无变化的平均范围。
下图为持续观察12名患者在术后14~17年,紫色部分是基本无变化的平均范围。
对第一磨牙冠状面截面进行测量,观察拔牙后的变化,评估全部患者的测量结果得知,天然牙列的牙槽堤颊舌径(BLB),在各个牙的位置基本保持了恒定。天然牙列的舌侧龈缘,在演化为无牙颌后,形成在牙槽嵴顶附近的纽状隆起,这就是残余的舌侧牙龈线。
下图为第一磨牙的冠状面截面图,通过650位患者的测量结果计算出的平均值,为了比较天然牙列和无牙颌大致轮廓,把第一磨牙的冠状面重合后得出如下的图形:
通过测量天然牙列与无牙颌患者的模型而得出的平均值,可以想象出修复体的义齿间隙。
拔牙后,由于切牙乳突发生移动,无牙颌模型的两侧尖牙通过切牙乳突的后缘。牙槽嵴吸收程度,受天然牙列时上下颌对应关系及受对颌牙状况的影响,二类患者吸收量少,三类吸收量变大,若有对颌牙,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受损更大。
下图表示了天然牙列和无牙颌模型上颊侧龈缘线的平均位置关系:
在牙齿缺失后,黏膜牙龈线往内侧移动,蓝色线为牙槽骨顶线。
了解解剖标志与天然牙的关系,以及失牙后解剖标志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想象天然牙列时的牙位和牙槽骨堤,为排牙、制作义齿基托提供可靠的依据!
信息来源:齿道
相关资讯
推荐产品
- 嘉币兑换品类
- 科贸嘉友全国服务热线029-88651307,17791999852
- 宇森口外气溶胶抽吸机
- 宇森口外气溶胶抽吸机。售价:3980元,可使用嘉币800枚抵扣500元,科贸嘉友全国服务热线029-88651307,1779199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