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优秀正畸病例赏析--Tessier0号面裂患者的序列化正畸整形联合治疗
Tessier0号面裂涉及面中线结构,其典型表现为鼻裂及上唇正中裂。
一、诊断及病因
患者信息(图1):
5岁Tessier0号面裂伴右侧小眼畸形。病史如下:1月起右侧佩戴义眼,7月行唇裂修复术,1岁11月时行腭成形术(V-Y),7岁7月时行髂骨移植术,8岁10月时摘除畸形眼球后植入人工植体,10岁1月时行额部悬吊及各项眼睑整形手术。
临床检查及诊断(图2,3;表1):
患者表现为面中结构过宽;口内检查提示前牙开合(覆合-2.5mm)及上牙弓窄缩。全景X线片显示先天性缺失上颌乳中切牙及恒中切牙,前颌骨骨缺损和上颌左侧乳切牙的萌发。头侧提示上下颌骨后缩(SNA,76.3°;SNB,74.8°;A to N,−3.9mm; Pog to N,−10.0mm) ,ANB角正常(1.5°),下颌平面角大(FMA,31.5°),下颌角大(125.4°)。上颌乳侧切牙及下颌乳中切牙舌倾(primary U2 to SN,89.7°;primary IMPA,75.6°)。
二、治疗目标
IBG重建上颌骨缺损,使用上颌恒侧切牙替代缺失的中切牙,通过上颌骨牵引矫正上颌发育不良及建议正常的覆合覆盖,建议尖牙I类关系及磨牙II类关系。
三、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治疗上牙弓狭窄,前颌骨骨缺损,上颌恒中切牙缺失。使用fan-type扩弓器打开上颌牙弓,骨缺损区性IBG,及上颌恒侧切牙导萌。
第二阶段:治疗上颌发育不全。三种方案:上颌骨牵引术矫正IBG后上颌骨发育不良;观察并在生长完成后形正颌手术;青春期时使用面弓前牵上颌骨。患者家属选择方案3。
第三阶段:咬合调整。固定矫治器矫治建立尖牙安氏I类及磨牙安氏II类关系,建立正常的覆合覆盖。
四、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图4及表2)
上颌牙弓使用fan-type扩弓器(慢扩,0.25mm/周)。7岁7月时行IBG,随后上颌恒侧切牙与移植区萌出。
第二阶段(图5,6;表2)
面弓矫治包括在混合牙列及早期恒牙列的传统牙支抗面弓及恒牙列的骨支抗面弓。由于患者曾行腭成形术,为了将矫治力传递到上颌骨,使用唇舌弓而不是快扩。8岁5月时开始用面弓联合唇舌弓矫治(500g/边,与合平面呈30°向下),持续3年6月。患者佩戴时间为12-14时/天。
上颌前磨牙萌出后取出唇舌弓,上固定矫治器以排齐上颌牙列,该阶段面弓暂时停止使用。
为最小化在青春后期上颌前倾,行骨支抗面弓(面弓联合微钛板[FM-MP])。在15岁1月时于双侧上颌骨颧突区植入两枚微种植板,4周后加正畸力(500g/边,与合平面呈30°向下,12-14时/天),持续3年5月。
第三阶段(图7,表2)
19岁2月时行固定矫治排齐下颌牙列建立稳定的咬合及正常的覆合覆盖,持续1年10月。摘除后(21岁)上下颌用固定保持器,上颌牙弓用Hawley保持器。
五、结果
总疗程为15年10个月。达到尖牙I类及磨牙II类关系建立正常的覆合覆盖。尽管后缩的上颌由于长期面弓治疗有显著改善,但由于持续的下颌骨发育,患者表现出III类面型。因此建议手术后移颏部,但病人和他的父母拒绝手术。
头侧结果显示上颌轻度后缩(SNA 79.1°; A to N,-5.0mm;A到VRP水平距离为57.5mm),下颌轻度前突(SNB,80.2°,Pog-N-7.2mm;POG到VRP水平距离,57.4mm),低角ANB(-1.1°),正常下颌平面角(FMA,29.5°),正常下颌角(119.8°),上颌切牙斜度正常(U2 to SN,106.7°)和下颌切牙的舌倾角(IMPA,85.0°)。正常的覆合和覆盖(覆合,1.7mm,覆盖,1.9mm)(图8和9,表3)。
2年后随访提示治疗结果得到保持(图10,11,表1-3),不同阶段的头侧重叠结果见图12。
六、结论
1.该病例提示成功矫治Tessier0号面列上颌发育不足、骨缺损及牙性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及治疗方案定制。
2.考虑到潜在的牵引成骨及正颌手术可能,应持续监测下颌骨生长直至发育完成。
来源:浙一口腔正畸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