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美学修复中的医技沟通
口腔修复工作很多时候是把患者牙齿的解剖外形和颜色、表面细微结构进行恢复,以使得患牙的形态功能得到还原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但要医生精心观察记录,设计、备牙,还要求医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要求,这样技师才能将医生的想法及患者的客观特征通过修复体表现出来。在修复过程中,医生需要将患者牙齿上的生理解剖特征进行“复制”并将其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技师,而技师再将医生的相对抽象的设计,“复制”转变成为一个实体的修复成果。只有这两个“复制”成功,修复才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结果都可能会引起修复的失败。医生在治疗中的角色是直接面对患者沟通并操作,但不参与修复体的制作,技师的角色则是制作修复体,但很少有机会和患者进行面对面接触沟通,这两个角色是分开的,但是两者必须紧密结合。随着人们对修复质量要求的提高,医技之间的交流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首先医生是面对面直接接触患者的,医生最清楚患者的口腔状态特征,并且通过医患交流能将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要求作具体的了解,有了明确的方向后医生就开始进行备牙、取模、设计并将其要求表达给技师让技师将最终修复体制作出来。此时问题就出来了:医生如何将自己的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准确的表达出来呢?技师没有面对患者,只能通过医生的描述大概了解患者的情况,这就要求医生有很好表达能力以及技师有较默契的理解能力了。不过客观的说,要把患者的口腔情况尤其是牙齿的表面特征用语言表述清楚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某医生看到患牙面上有白垩色斑纹,那些斑纹到底有多白呢?白的表面有没有光泽呢?每个人对白的理解都有差异,医生所表达的“白”可能和技师所认为的“白”相差很远;又比如说医生觉得牙齿稍灰,比2M3灰但是比3M3白,这在比色板上是没有具体的数值的,虽说牙医最常用的3D-MASTER比色板可以准确的复制出中间颜色,但这在空间上的中间色在每个人心目中还是有差别的,医生甲认为是在2M3与3M3之间偏向接近3M3一点,大约是2.75M3,注意这只能是大约而不能肯定,但是换成医生乙,可能就会变成2.5M3,这是医生选色上的误差,这种误差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需要技师的调色来弥补以便还原牙齿的真实颜色。而这种弥补,就是医技交流配合所形成的一种“默契”。这在口腔修复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到底医技交流要怎么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想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些是客观的交流,比如说拍数码照片,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而效果很好的方法,一张直观的照片要比口头上、文字上的描述好得多,这让技师直接的看见牙齿的一些不易描述的颜色和细微结构特征,加上比色板在照片中作为颜色的参考,比色的准确率要大大的提高。但是,照片和患者口腔内的牙齿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失真,这种失真在经常拍摄微距照片的人都会有体会:闪光灯电量多少,照片感光度的高低,照相机测光方式的不同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相片与实物之间的失真。这时候有条件的医生可以进行比色板的染色甚至自制比色板让技师作为参考了。在实际工作中,牙齿上其实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颜色是传统16色比色板没有办法选出来的,尤其是国内很多见的四环素牙的颜色。这时候医生可以选择使用VITA 3D Master比色板,或者在比色板上用颜料进行染色,染色到和患牙颜色高度相似以后将色板与模型一同交给技师,让技师直接模仿染色后的比色板进行配色制作。再有甚者,技师直接制造出一些特殊的比色板进行比色同样可以达到“高仿”的目的。
在形态制作方面,医生通过医患沟通可以将医患的思想统一起来设计出医患都认可的外形,这时候要将这方面信息传导给技师,除了画出修复体的形态外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制作诊断蜡形了。医生将自己的大体设计告诉技师,技师初步制作蜡形后再和医生交流并统一意见来进行修改,然后做细微的调改得出最终的修复体外形。诊断蜡形可以制作得让医技患三方面都满意,然后再进行真正的义齿加工。但是,不是每个患者都能进行这种比较繁琐的工作的,尤其是技师和医生分别在距离较远的不同地点工作不好直接交流时这种工作就更难进行,此时医生就可以根据医患交流结果先进行临时牙的制作,制作后将临时牙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传递给技师做参考,再辅以文字上的说明描述比如说“切端需要再加长1毫米”,“中切牙比临时牙稍做大一点,侧切牙小一点”。技师同样很好的领会从而能达到很好的修复效果。
还有一种医技之间的交流就完全是主观的,经过较长时间后形成的一种“默契”,这就完全是医技配合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技师很了解医生的喜好,包括色调和形态,医生只要提一下,技师就能明白并修改出适合的修复体。这就是医生和相对固定的技师配合交流多了才能够形成的。
一个好的修复体离不开医生以及其背后的一个技师团队的精心设计制作。而医生和技师的交流又是设计制作的关键,只有这个环节处理好了,接下来的制作工作就变得顺利起来。不要忘记,技师在修复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向在医生背后默默努力支持医生工作的技师们致敬!
信息来源:口腔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