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篇(十)垂直距离 上
垂直距离
说到垂直距离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他是我们临床工作中非常常见也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在涉及咬合关系改变的时候,都会应用到垂直距离这个概念。
大家需要记住垂直距离的英文和其缩写,这样方便日后的交流。
在探讨垂直距离的临床应用之前,需要先考虑垂直距离和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这几个因素做一个简单的展开。
颌骨因素,面下高一定要我们的颌骨来支撑。常用正畸的分析方法:一类骨面型是比较理想的颌骨类型,是符合美学和功能的一种直面型的类型;二类骨面型从矢状向看,侧面观看,要么上颌前突,要么下颌后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颌骨类型(上下颌骨从侧面来看,上颌骨超过下颌骨比较多的类型);三类骨面型,就是我们临床工作中所见的上颌相对靠后,下颌相对较前,颏部较前的类型。
这样的颌骨因素对我们的垂直距离有怎么样的影响?其实这里涉及到的是垂直向的,常说的下颌骨体比较倾斜的,或者高角或者低角这样的颌骨类型,这些都会对垂直距离有一定的影响。
肌肉因素,这里面主要指的是升颌肌群对垂直距离的影响,这里先不过多展开。
牙齿因素,有牙颌与无牙颌对我们的垂直距离一定是有影响的。比如说慢性的磨耗,他对垂直距离也有很大的影响。
姿势因素,很多医生在临床上容易疏忽。临床医生在采集病历的时候,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姿势没有考虑,对垂直距离的确定肯定是有影响的。
看这张图,这里引申了垂直距离相关的更具体的三个相关概念。
咬合垂直距离(OVD):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咬合。这意味的这是在有自然牙齿的状态下才能引入咬合垂直距离OVD这样一个概念。临床中怎么来测量咬合垂直距离呢?不同医生会有不同测量方法,作为我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牙齿最大尖窝交错位时测上中切牙的CEJ(釉牙骨质界)到下中切牙CEJ的垂直距离。如果同一个病例,测量左侧上中切牙的CEJ到下中切牙CEJ的距离,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需要一致测量左侧上中切牙CEJ到下中切牙的CEJ。
休息位垂直距离(RVD):是肌肉在最放松状态下测定的参数。RVD一般在无牙颌的病例中应用较多(比如全口总义齿)。因为无牙颌在测量垂直距离是比较难的,标记点一般都是在面部皮肤上。不同医生有不同方法,有用鼻尖到颏部的中心点来测量垂直距离,或者说鼻下点到颏下点。但是无论怎么测量,前后标记点必须一致,这一点要牢记。
息止颌间距(IORS):这里涉及到两种应用,一种是有牙颌的,一种是无牙颌的。那么在有牙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种是上切牙的CEJ到下切牙的CEJ这样的测量方法来测量休息位垂直距离。
休息位在临床上有一个标准:嘱患者直立,眼睛直视前方,面部肌肉最放松的状态下,来测量上中切牙CEJ到下中切牙的CEJ的距离,这是有牙颌的垂直距离,用这个垂直距离减去在最大尖窝交错位时测的的垂直距离,得到的就是息止颌间距。
关于息止颌间距,有专家做过一个统计,有些数据需要大家记住:平均值2 ~3mm。有位医生对20位健康的年轻学生做息止颌间距的测量,这个数据是1.7+1.28mm。
在无牙颌的病例当中,要如何应用垂直距离这个概念呢?我们应用的就是休息位垂直距离的测量,在这个数据下减去2~3mm的息止颌间距,得到的就是需要的垂直距离。如何确定减去一个息止颌间距之后需要的垂直距离呢?后面会提到最终确定所要参数的临床标准。
在探讨休息位的垂直距离时,还有两个概念。
合学概念“垂直距离”未完待续
注:文中(牙合)字以“合”字代替!
来源:权花淑合学普及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