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科行为诱导漫谈(二十八):九型人格
前几篇博客分年龄总结了3岁以前、3岁、4岁、5岁及以上儿童的行为特点。这种结论非常模糊,仅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阶段意义的经验性规律,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孩子生理年龄和行为年龄经常出现不同步现象,根据这些抽象的描述很难对孩子进行准确评价。
接下来的几篇博客将介绍几类常见但比较棘手的儿童及应对策略。对多数牙科医务人员来说,这一部分会比较生疏,有些文字会引起你的不快;对博主来说,温和、清晰地阐述其内在逻辑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工作,进度可能会慢一些。
支配行为的是情绪,情绪的深处是基本恐惧和基本渴望。这是整个行为诱导体系的理论基础。了解人的前提,是诚实地面对和接纳自己,不光是接纳自己阳光的一面,更要接纳自己阴暗的一面。与孩子相处困难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当狭隘的视角和偏执的眼光遇到孩子全方位敏锐的感知能力时,爆发剧烈的冲突是必然的结果。
学习人性的基本特点,通过自我探索,真正认识自己、了解别人,这是与孩子融洽相处的必修课。博主将《九型人格》的基本理论应用在于儿童牙科行为诱导临床实践中,颇有帮助。先简单介绍一下《九型人格》的基本内容。
《九型人格》起源于中东地区,似乎有二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口口相传的理论和修行方法;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神秘主义者古尔杰耶夫将它传到欧洲;直到六十年代,伊察索在智利公开举办的一个灵性心理训练班,掀开了《九型人格》的神秘面纱;七十年代,《九型人格》正式传入美国,这一古老的智慧既简单精确又深刻,与现代人格理论竟然不谋而合,引起广泛关注,1993年斯坦福大学率先开设这一课程。目前,《九型人格》在商业、人力资源、谍报、儿童教育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九型人格》将人的性格分为九种类型,每种性格类型有其独特的基本渴望和基本恐惧以及注意力焦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九型人格》认为,人的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安全状态或压力状态下遵循一定的规律发生变化,分别代表了人格的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一般认为,人类有三大知觉中心,即思想中心(脑)、情感中心(心)和本能中心(腹)。以脑部为中心的人,永远依靠思想来回应事件,喜欢搜集资料、讲道理,借思考与反省运作,平常不是感到安全就是感到焦虑。“脑中心”的核心是“恐惧”,倾向于活在未来。“脑中心”分为三个型号,分别是5号(思想型)、6号(忠诚型)和7号(活泼型)。5号将恐惧内化,企图用只是填补内在的空虚;6号将内在的恐惧投射与环境,与同道中人结盟;7号外化恐惧,将恐惧扩散成开心的选择,不断追求新鲜事物。
以心部为中心的人,反应来源于情绪、感觉和感情,喜欢人及感受上的运作,对人不是认同就是敌意。“心中心”的核心是“感觉”,倾向于活在过去。“心中心”分为三个型号,2号(助人型)、3号(成就型)、4号(感觉型)。4号内化感觉,将感觉戏剧化,活在自己的感觉世界中;3号把真实的感觉暂停,关注于目标,表现角色需要的感觉;2号外化感觉,感受别人的感受,需要别人离不开自己的感觉。
以腹部为中心的人,最在乎生存问题,脚踏实地、喜欢解决问题,看重事实、借本能和习惯运作,平常不是压抑就是攻击。“腹中心”的核心是“愤怒”,倾向于活在当下。“腹中心”也分为三个型号,8号(领袖型)、9号(和平型)和1号(完美型)。1号内化愤怒,把愤怒合理化变成批评和指责;9号使愤怒走入休眠状态,阳奉阴违来回避冲突;8号外化愤怒,十分容易冲动,脾气大,力量也很大。
综上所述,三个中心、三种解决方案(内化、外化、暂停/关闭/投射)构成九型人格的基础。图中箭头和线条都有特别的含义。限于篇幅,各型特点不再赘述,网上有很多资料,感兴趣请自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