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医生集团,多点执业或可突围;PHP模式或是主流
—关注高师傅微信 医健行业尽掌握—
医疗健康行业最有价值微号“高端私人医生服务”:kgn091(点上面蓝字关注),专注私人医生、健康管理、医疗健康、国际医疗、移动医疗、医养地产、社区医疗服务行业。医生、医健行业投资人及业内人士请关注并加入高端人脉圈。
高师傅诚招志愿者,要求:人在北京 文笔飞扬 医疗行业
政府鼓励多点执业,医生希望多点执业,病人也盼望医生多点执业,三方都有需求,为何至今进展缓慢?原因就是目前医生是单位人,人在单位身不由己,即使再有名气的医生,在单位面前还是弱者,敢于突破单位包围的医生屈指可数,目前较成功的属于张强医生,他不仅自己突围,而且成立有法人资格的医生集团,帮助其他医生实现多点执业,现在北京、上海有多家医院或医疗机构和他们合作作为他们的平台开展工作。
医生集团又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可能属于医院,也可能是独立的“医生组织”。也许是受张强医生集团启发,现在很多地方相继成立医生集团,深圳就有不少专家参与当地的医生集团,但他们名义上是医生集团,实际上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只是相关医生的集合,和医师协会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顶多只是跨专业的医师协会。
在我看来,要成立类似张强医生集团的召集人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号召力,在业内有足够高的名望和水平,大家都信任他;
二是组织能力,能够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创业初期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团结一致才能克服;
三是宣传能力,能够短时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医生集团的优点和特点,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
四是公关和谈判能力,成立医生集团必须会攻关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在医生不敢或不愿意脱离原单位时,医生集团有能力与其单位谈判,安排相关医生在合适时间多点执业,团体的力量当然比个人大,这样单位妥协的机会大一些,多点执业的推进就会顺利一些。
医生多点执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让好医生能在更多的地方为更多的病人服务,病人也可以在家附近找到心仪的医生看病,这应该是大家都希望能够早日成功的好事。现在政府已松绑,不能积极实施的最大的阻力在医院,作为医院领导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医生去外单位执业分流病人或削弱医院的影响力。因此,医生集团正是实现突破多点执业的有效途径。
当然,要真正落实多点执业,应该进一步改革,让医生由单位人变成有独立执业资格的自由人才能够实现,医生集团只是第一步。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对医生集团的思考和观点是相信PHP模式很快就会成为中国医生多点执业的主流,林峰医生工作室的形式很快就会催生PHP的发展。医生集团快速发展表明无疑有一种力量在“大趋势”下推动着,同时有一股“暗流”在涌动着。
首先,“多点执业”是国策,是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第一步,也是医生集团能够出现的政策基础。在中国行政管理架构下,这就是一种指令。自2009年推行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以来,政策宽松度、自由度不断增大,为医生集团的涌现夯实了基础。
其次,这是“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必然结果。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无疑就是通过市场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生价值的市场定位。目前医生处于单位人制度下的“圈养”模式,医生的价值无非就是低得可怜的“基本工资”和高得变味的“创收收入”之和,是一种“不伦不类”、毫无价值而言的支付状态。初出道的医生与30年医龄的专家一样可以为医院“创收”,甚至更能“创收”。有学者提出,如果政府把医生养起来,就可以解决“趋利”行为的问题。也许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要把所有的医生都养起来,也许是不现实的。
医生集团的出现可以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清晰。政府(或/和医保)该负的责任、该提供的服务和该买的什么样的服务也会随着市场的推动而清晰了,改变目前政府责任不清,医生价值不明“养不起,挺不直”的状态。“养不起”,政府确实养不起所有的医生,或许也不想养;“挺不直”,就是医生受到长期的制度性慢性损伤,压力太大,身心疲惫,还得为制度“付账”,遭国内外责骂,“腰杆”挺不直。只有采取“放养”的方式,让医院从市场上聘请医生,让医生在价值中选择行医方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第三,以美国为首的医生行医模式不断改变,促使中国医生进行行医模式大思考。美国模式的发展如同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场白:“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美国医生在“独自开业-合伙开业-受雇行医”的轮回中转变,正如奇璞研报所说:纵观美国医生集团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医生要素的市场化释放是促进医生价值回归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促使形成“医生-医院-保险公司”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医疗服务行业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变动力量。且不谈其模式有几种,能引起医生执业模式改变的无非就是医生的价值与支付制度(保险制度),这两个重要维度影响了医生是否受雇于医院。中国医生集团(团队)的出现是受什么影响呢?无非是患者市场的需要,消费观占主导,而非价值观,更非保险制度的影响。目前,医生集团仍游离在医保、商保之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
国家层面的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在进行,行政编制等铁饭碗将被收回,福利也将社会化,医生成为社会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时也将导致职称制度、科研管理改革。政府如果不养基层的医生,那么或许要购买全科医生的服务,如同英国的体制。或许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在美国,“医生-医院”合作伙伴的就业模式越来越显示它的生命力。美国的医院并非越做越大,其病床每况减少。随着日间病房服务的不断渐增,门诊病人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医生和医院的关系也随之变化。Ambulatory Surgery Center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外科专家或医生团队和医院联合建立门诊手术中心。这是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的模式之一,医生与医院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PHP能促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医疗成本。从医生角度,医院能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能保持生活和医疗工作之间的平衡,更灵活地支配时间;更多地控制与共享手术室、设备、护士和其他雇员的资源。从医院角度,能避免和医生竞争,提升医生的忠诚度,保全医生这一重要资源,还能向外界传达尊重医生的友好信号。当然,这也说明医院对医生的诉求非常重视,并竭力满足医生需求,这种积极态度会为医院招徕更多的医生。
我相信PHP模式很快就会成为中国医生多点执业的主流,林峰医生工作室的形式很快就会催生PHP的发展。在广东,已有不少民营医院正在接受我的这种推动。我认为,甚至公立医院也可以在国家“宽松”的政策下做这样的尝试。(廖新波/文)
转:医生必粉 高端私人医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