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诊断和治疗因素对短期、长期的咬合稳定性都有影响,其中有小部分研究评估了可能有助于预测长期稳定性的上颌牙弓的相关参数,有研究发现前磨牙是否拔除对上颌前牙区的复发情况无显著影响,安氏Ⅱ类错牙合治疗后长期不稳定是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两倍。因此,本研究对拔牙和不拔牙的I类、II类错牙合患者的上颌前牙段长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一、材料和方法
1.样本来自Bauru牙科学校口腔正畸科,包括103名(309个模型)拔牙或非拔牙的I类和II类错牙合患者。模型为在以下三个不同时间点取得:治疗前(T1),治疗后(T2)和治疗后8.9年(T3)。预处理牙模应表现出超过3毫米的上颌切牙不规则性。在治疗结束时,所有患者上颌均佩戴改良Hawley保持器,在前6个月内全天佩戴,随后6个月内睡眠时佩戴。下颌3-3舌保平均保持3年。根据错牙合畸形的类型和拔牙情况将样本分为四组。
第1组:安氏I类错(牙合)且不拔牙(CL I nonext)
第一组包括19名患有I类安氏畸形的患者(12名女性,7名男性),其平均初始年龄为13.06岁,(SD:1.27)。这些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2.13年(SD:0.92),平均结束年龄为15.19岁(SD:1.24)。治疗后评估的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52年(SD:1.56),评估时的平均年龄为22.72岁(SD:2.29)。
第2组:安氏Ⅱ类错(牙合)且不拔牙(CL II nonext)
第2组包括19例安氏II类错合的患者(14名女性,5名男性)接受非拔牙正畸治疗,至少有3/4为双侧磨牙II类关系。平均初始年龄为12.54岁(SD:1.37)。这些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2.38年(SD:0.71),平均结束年龄为14.93岁(SD:1.50)。治疗后长期评估的平均时间为7.31年(SD:2.01),评估时的平均年龄为22.24岁(SD:2.38)。
第3组:I类错(牙合)且拔牙(CL I ext)
第3组包括30例I类错合畸形的患者(18例女性,12例男性),接受4颗前磨牙拔牙治疗。平均初始年龄为13.16岁(SD:0.97)。这些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98年(SD:0.51),平均结束年龄为15.15岁(SD:1.14)。治疗后长期评估的平均时间为8.55年(SD:3.03),长期评估的年龄为23.70岁(SD:2.79)。
第4组:患有II类错(牙合)和拔牙(CL II ext)
第4组包括35例I类错合畸形患者(18名女性,22名男性),接受拔除2颗(17名受试者)或4颗(18名受试者)前磨牙治疗。平均初始年龄为12.99岁(SD:1.03)。这些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2.34年(SD:0.63),平均结束年龄为15.33岁(SD:1.15)。治疗后长期评估的平均时间为8.65年(SD:2.19),评估时的平均年龄为23.99岁(SD:1.96)。
2.方法
测量数值精确至0.01mm。标志点为尖牙牙尖、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中央窝、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
测量指标:
(1)上颌切牙不齐指数(Little index):
从右侧尖牙的近中面到左侧尖牙近中面的解剖接触点之间的五个距离之和(以毫米为单位),这与Little的方法评估下颌切牙不齐指数类似(Figure 1)。
(2)牙弓长度(mm) - 从第一磨牙的近中接触点与中切牙近中接触点的连线长度之和(Figure 2)。
(3)3-3宽度(mm) - 上颌尖牙牙尖之间的直线距离(Figure 2)。
(4)5-5宽度(mm) - 上颌第二前磨牙中央窝之间的直线距离(Figure 2)。
(5)6-6宽度(mm) -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之间的直线距离(Figure 2)。
二、结果
1.Table 1、2、3展示了各组治疗前年龄、治疗后年龄、长期治疗后年龄、治疗时长、性别分布、初始不齐指数的可比性(Table 1至3)。
2.I、II类不拔牙组比I、II类拔牙组在治疗后和保持期(T2和T3)有更长的牙弓长度和更宽的5-5宽度、6-6宽度(Table 3)。
3.在保持期,I类不拔牙组的Little's指数显着高于II类不拔牙组(Table 3)。
4.在治疗期间,I、II类不拔牙组的牙弓长度以及前磨牙和磨牙宽度增加,而拔牙组中这些变量有所减少(Table 4)。因此,在治疗中这些变量的变化,在拔牙和不拔牙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5.在保持期,上颌切牙不齐指数和牙弓方面的变化在四组中相似(Table 4)。
三、结论
拔牙和不拔牙对I类、II类错牙合患者的上颌前牙段长期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差异。
来源:浙一口腔正畸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