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开窗、骨开裂是正畸医生希望极力去避免的,然而总会有些病例我们无法做到100%的没有骨开窗、骨开裂,甚至有些病例在就诊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骨开窗、骨开裂的问题。下面这几个研究,就研究了骨性I、II、III类错合病人在骨开窗、骨开裂上有无异同。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来自Dicle大学口腔放射科的1520组CBCT数据进行了筛选。123名患者(平均年龄18至30岁)的CBCT图像被纳入了研究进行分析。
CBCT图像由同一个CBCT机器摄取(iCAT,Model17-19)参数设置为5mA,120kV,和9.6秒的曝光时间,轴向切片厚度为0.3毫米。
根据牙颌面畸形的分类将CBCT数据分为3组,I类错合组(ANB=0-4度),II类错合组(ANB>4度),III类错合组(ANB<0度。I类错合组由41名患者组成,21名女性及20名男性,平均年龄22.4±4.5岁。II类错合组有42名患者组成,包括22名女性及20名男性,平均年龄21.5±4.2岁。III类错合组由40名患者组成,包括22名女性及18名男性,平均年龄22.1±4.5岁。除第三磨牙外的所有牙齿均纳入研究,总计3444颗牙齿。
在iCAT配套软件上进行数据的二次三维重建。这种二次重建能够创建最大精度的三维图像使我们能够进行线性测量。每根牙根在轴向和横断面的切片上进行距离颊舌侧牙槽骨距离的评估。在至少三个连续的视图中,牙根周围没有皮质骨的情况被认为是牙根周围存在牙槽骨缺损。如果牙槽骨高度低于釉牙骨质界超过2毫米,记为骨开裂。如果牙槽骨的缺损位于牙槽嵴下方而未至牙槽嵴顶,记为骨开窗。
统计分析:
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使用Shapiro Wilks和莱文分析进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与组间方差同质性检验。计算每组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不同组间牙槽骨缺损的数据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HSD检验进行分析。当P<0.5时,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不同错合畸形组间骨开窗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01)。II类错合患者骨开窗率要显著高于高于其他组(P=0.001)。三组间骨开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 139)。
下表4-表6显示了各组间和组内骨开窗、骨开裂、骨缺损的发生率和各组间的发生差异。骨开窗在上颌有更高的发生率,而骨开裂在所有群体的下颌均有发生。在I类错合组,上下颌的牙槽骨缺损情况基本一致。而II类和III类错合组下颌骨的牙槽骨缺损发生率更高(分别为41.11%和45.02%)。
颊侧牙根表面的牙槽骨缺损发生最为明显。
骨开窗在牙位上最好发于上颌第一前磨牙,I类错合组为36.78%,II类错合组为24.75%,III类错合组为35.38%。其次为第一磨牙,I类错合组为21.83%,II类错合组为20.79%,III类错合租为33.84%。骨开裂的发生情况,在所有组都为下颌切牙区发生率最高。
结论:
1、II类错合较I类及III类错合更易存在骨开窗。骨开窗发生于上颌的情况要较下颌多见。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区与第一磨牙区发生骨开窗的几率更大。可能原因为部分II类患者上颌中切牙存在内倾,根偏颊向导致了骨开窗的发生。
2、各型错合在骨开裂的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骨开裂在下颌前牙区更易发生。可能原因为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宽度较薄,一旦有异常的牙齿转矩容易就容易出现牙齿外露与牙槽骨的情况。
3、骨缺损最常见发生于颊侧牙根表面。
来源:浙一口腔正畸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