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文献阅读--上颌骨与上颌中切牙的关系在二维与三维图像中的比较
口腔三维影像相对于二维影像往往更加精确,更能反映局部解剖结构与位置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拍摄三维影像,很多时候二维影像还是作为主要的检查、诊断手段。那么二维影像与三维影像在反映上颌骨与上颌中切牙关系上究竟存在多大差别呢,本文或许可以告诉你答案。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为一回顾性研究,共随机纳入了35例患者的CBCT数据,其中男性27名,女性7名,年龄从18岁-37岁;安氏I类错合20例,安氏II类错合6例,安氏III类错合8例。所有的影像资料来自同一CBCT仪器,使用相同参数(8.9秒,120kV,18mA,)。纳入标准包括:(1)所有的恒磨牙萌出包括切牙至第二恒磨牙;(2)不允许有上颌中切牙的埋伏阻生,严重错位,严重牙根吸收;(3)不允许有正畸治疗历;(4)排除牙周病变患者。
所有图像导入Dolphin软件中进行处理,2D侧位图像为使用Dolphin软件使用相同的标准切割CBCT获得。使用眶耳平面(FH)作为水平参考平面,使用垂直于眶耳平面(FH)同时通过A点的直线作为垂直参考平面。在上切牙最前点进行定点,牙根分界为自釉牙骨质界至根尖,在牙根根尖、牙长1/2处、釉牙骨质界下3mm处进行定点。使用FH的平行线测量颊侧牙槽骨至牙根上3点的距离,同时测量A点与以上三条线段的距离,如图所示。测量切牙的转矩,使用通过切点、根尖的直线与FH平面的所成角。
在CBCT的3D图像上使用右侧耳点与眶下点定FH平面。同样定好过A点与FH垂直的垂直参考线,测量牙根上点至垂直参考线的距离。
根据每颗切牙相对上颌骨的位置在同一平行切面上各自确定A点,定好切牙最前点(MFMI),牙根长度依然为釉牙骨质界至根尖点。使用与2D侧位片上相同的方法进行牙根至骨皮质的测量。转矩的测量也同2D侧位片。
按照上述方法,总共测量了34颗中切牙与68颗侧切牙。
数据分析
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s),Bland-Altman散点图,和测量错误进行评估二维和三维影像测量的可靠性和检查数据的正常性并决定是否纳入分析。2D和3D测量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使用方差分析(ANOVA)统计性别和咬合对2D和3D数据测量的影响。上颌切牙最前点、上颌中切牙的根与上颌骨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评价骨量与切牙倾斜的关系。所有测试均采用5%显著性水平。
结果
2D测量中,有5个测量数据组内相关系数(ICC)大于0.9,信度非常高;有2个数据的ICC为中等信度0.59-0.70.在3D组,有6个数据信度较高,大于0.70;有2个数据为中等信度。
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95%置信区间(CI)显示,2D与3D的组内相关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
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二维影像中的根部牙骨质厚度显著大于三维影像。其他数据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咬合关系对于2D与3D影像测量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对于III类受试者,2D影像的切牙在2D影像上明显大于3D影像(P = 0.0029),但是对于I类(P =0.15)或II类(P=0.10)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当将3D CBCT图像提取的二维图像与三维图像进行比较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二维图像中上颌中切牙牙根前方的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值相对三维图像会更大;
(2)ANS点在二维图像的测量上会干扰上颌切牙牙根骨厚度的测量;
(3)随着切牙转矩的增加,上颌切牙根尖上牙槽骨厚度增加。
来源: U-Dean 浙一口腔正畸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