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on-Four 技术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周磊1,岳新新2
1.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广州(510280);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北京(100050)
【作者简介】周磊,男,1956 年生人,1989 年7 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口腔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 年成为国际口腔种植学会的专家组成员,国际口腔种植学会高级会员(Fellow of International Team for Implantology)。2010年当选国际口腔种植学会中国区教育代表(Education delegate),国际口腔种植学会中国区教育部主任。现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澳门口腔种植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口腔疾病防治》杂志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特邀编委,《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编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省级科学基金项目,内容涉及种植体表面活性的改进及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国内外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2003年出版了《口腔种植学临床实践》一书。
【摘要】种植修复是恢复无牙颌患者咀嚼功能和美观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因可用骨量的不足、上颌窦和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等解剖问题而面临巨大挑战。对该类患者行种植体植入术时,常需要进行相关的骨增量手术。All-on-Four技术是指在无牙颌前牙区植入两颗轴向种植体,在远中端植入两颗角度种植体,并即刻负重,且在4~6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的新种植修复技术。该技术避免了人工骨粉植入术及上颌窦提升术等骨增量过程,患者心理反应及术后反应较轻,同时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这种联合应用倾斜种植体和直种植体来共同完成无牙颌患者的固定修复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本文将就All-on-Four概念、常规技术、评价研究以及近年来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All-on-Four; 种植修复; 倾斜种植体; 无牙颌
【中图分类号】R7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456(2017)01-001-07
【引用著录格式】周磊, 岳新新. All-on-Four技术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 口腔疾病防治, 2017,25(1): 1-7.
Application of All-on-Four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dental implants ZHOULei1, YUE Xin-xin2. 1.Stomatological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 GuangdongProvincialStomatological Hospital, Guangzhou 510280, China; 2. Department ofDentalImplantology Center, School of Stomatology,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5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 Lei,Email:zho668@263.net, Tel: 0086-20-84233801
【Abstract】Dental implant resto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tore thechewingand aesthetic function for edentulous. However, dental implantrestoration isfacing great challenges of the lack of available bone, themaxillary sinusorinferior alveolar nerve vascular bundle, which is oftennecessary to carry outthe related bone augmentation operation. All-on-Fourtechnique is to use four implants in the anterior partof completeedentulous jaws, the two most anterior im-plants are placed axially whereas the twoposterior implants areplaced distally angled, tosupport a provisional, fixed, and immediately loadedprosthesis. The techniqueavoids the artificial bone substitutes implantationand maxillary sinusaugmentation or other bone augmentation surgery. Besides,it could alleviatepatients' psychological reaction, postoperative reaction, aswell as time andmoney costs. It is considered a feasible treatment method tocombine theapplication ofthe oblique implant and the axial implant in thetreatment of theedentulous patients. This paper will elaborate on the conceptof All-on-Four, theconventional technology, the evaluationresearch andsome new viewpoints.
【Key words】All-on-Four; Dentalimplant restoration; Obliqueimplant; Edentulous
1 ,All-on-Four概念
Br?nemark 和他的同事们开创了牙种植的先河,并建议种植体(以下也称植体)植入上颌愈合6个月,下颌愈合3个月[1]。目前牙种植的标准是功能好且美观,达到该金标准需有足够的骨高度、骨宽度及足够的软组织量[2]。但无牙颌患者多存在有严重的颌骨萎缩,包括水平向、垂直向或二者兼有,行种植修复时需同期或预先进行高技术含量的上颌窦提升、植骨、骨劈开或下牙槽神经移位术等复杂术式,而这些手术需要较高的临床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发症,尤其是上颌和下颌后牙区[3]。如果不采用骨增量技术而选择前牙区植入种植体和后牙区悬臂修复的方式则增加了修复并发症的发生,如基台松动、义齿折断和种植体失败[4]。因此,Maló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新型种植修复方式All-on-Four,简而言之,即在无牙颌患者的上颌或下颌植入4颗植体,其中2颗前牙区植体按轴向垂直植入,2颗靠后的植体则采用角度倾斜植入较长的植体并避免损伤解剖结构(如颏神经或上颌窦),植入后采用固定修复行即刻负重[5]。All-on-Four理念的提出对于无牙颌患者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它可以简单化整个治疗过程,充分利用有效骨量的同时节约时间,减轻经济负担,并在重建其生理功能的前提下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6]。
2, All-on-Four常规技术
常规All-on-Four 手术方法为:上下颌均采用4 颗种植体,近中2 颗植体采用轴向植入,位点多在侧切牙和尖牙之间,远中2 颗植体采用角度植入,(植体常规直径≥4 mm,长度约13~15 mm),上颌远中2颗植体位于上颌窦前壁前方;下颌2颗远中长植体位于颏孔前,均呈30°~45°远中倾斜,可根据骨量适度调整植体的位置和规格[7-9]。All-on-Four最终修复体位置:由于颌骨解剖特殊性及长期缺失牙齿后导致的牙槽嵴严重吸收,若未行上颌窦提升术或垂直牙槽嵴增高术等骨增量,较难将远中种植体放置在磨牙区位置,所以大部分All-on-Four病例的远中植体设计在第一、二前磨牙之间或位于第二前磨牙的位置,而此时终修复体的远中即会存在一个磨牙位的游离端。
3 ,All-on-Four技术的评价研究
3.1 All-on-Four种植设计方案的生物力学研究All-on-Four 种植设计方案的特点是:植入4颗植体,4颗植体中有两颗植体为轴向相互间平行植入,在第一、二前磨牙之间或第二前磨牙的位置植入两枚向前倾斜的植体,采用全牙弓一段式修复,修复至第一磨牙。这样从生物力学角度上就有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一是倾斜植入植体的应力分布及其对种植体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第二是All-on-Four 修复方案的应力分布及其对长期存留率的影响。
3.1.1 倾斜植体的应力分布有研究表明距游离端最近的植体承受90%的力,距游离端第二位的植体承受其余10%的力[10],对All-on-Four种植来说,倾斜种植体是距离游离端最近的植体,倾斜植体受力后应力集中部位以及其是否会引起过度负荷所致的颈部吸收是All-on-Four 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Cidade 等[11]采用光弹法研究了远中植体为15°(G15°)和35°(G35°)的受力情况,指出二者在总体压力上无明显差别,当所有植体都负重时,G35在颈部的应力值较大;远中端负重时,G15 会增加根尖区的应力值。同样的,Begg 等[12]采用光弹法分析了远中植体采用四个角度(0°、15°、30°和45°),成对的基台负载49 N(5 kg)、98 N(10 kg)和147 N(15 kg)力时的应力分布,结果显示植体中心区应力最低,根尖区应力较集中。种植体受力随负载力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负载15 kg力时,在45°的模型中,颈部及根方有明显的应力增加,种植体中间区也有相应的应力增加[12]。Sannino[13]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All-on-Four模型中15°、30°和45°种植体周围受力情况也得出相似结论,发现15°、30°二者间没有太大差别,45°是临界,45°时最大应力值在远中植体的颈部,远中植体根方受力随植体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而Malhotra 等[14]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远中角度植体为30°和40°,悬臂梁为4 mm和12 mm时,测量应力值,结果发现:30°和40°倾斜植入在种植体与皮质骨界面间(模型的颈部和底部)的应力值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种植体与松质骨界面间(模型的中间部分)的应力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并指出增加角度并不完全会增加应力值,下颌骨的结构可能是影响种植体受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薄弱的部位会承担相对大的负载而产生较大的应力值,从而会增加该处骨的吸收。Li等[15]对种植体进行分组:0°、30°和45°分别与短植体和标准植体组合(Tilt0-S、Tilt0-L、Tilt30-L、Tilt30-S、Tilt30-L、Tilt45-S 和Tilt45-L);检测其悬臂端负重时各植体的受力并分析各组的应力值;结果表明,Tilt0-S组应力值最大,其他组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Tilt45-L 组降到最低,并推荐Tilt45-L 组。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当种植体角度< 30°时,对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变化,当≥45°时,可显著增加种植体与骨界面间的应力值,使用角度植体在≤45°时有助于应力向根尖区发生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种植体颈部的受力,从而有可能减少颈部的骨吸收,尤其是远中悬臂端负重时,45°种植体的应力值明显降低。因此,为了有利于应力向根部分散,降低颈部吸收的风险,同时有利于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我们主张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应避免超过45°。且建议今后的力学分析研究实验能够采用统一的力学研究模型、加载方式和部位以及检测方法等,以便获得更为准确的力学分析结果[16-19]。
3.1.2 All-on-Four 修复方案的应力分布及对长期存留率的影响多数专家指出最好的全牙列是前牙区和后牙区各放置2颗种植体,以便更好地分散力,即平均分散到4颗种植体上。Rangert等[8]研究表明增加植体的数量不能有效地分散植体承受的力。Maló建议下颌无论任何情况,只要植入4 颗种植体已足够。上颌在无需植骨情况下植入长度为10 mm 以上、标准直径的植体,那么4 颗也是充分的,如果无法植入足够尺寸的植体或者是需要内提升、外提升或骨块移植的病例,可增加植体数量到6~7颗。
有研究表明,修复到第一磨牙就可以恢复咀嚼效率的80%~90%;为了降低修复风险、手术难度及费用,大部分无牙颌(单颌或双颌)行All-on-Four治疗时建议最终修复体到两侧的第一磨牙。DelFabbro等[18]报道种植体支持的游离端固定义齿,7 年后的种植体累计存留率为97%,并指出一颗牙左右的游离端,无论是位于种植体的远中还是近中,对植体的存留率都没有直接影响。Lindquist等[9]对无牙颌患者的5年观察结果显示,游离端的长度与骨吸收无明显关联,吸烟与不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骨吸收的关键因素。Maló甚至认为在相对致密的下颌骨,可以做2~3个牙位的游离端,但在相对疏松的上颌骨,游离端应该控制在一个牙位。3.2 All-on-Four技术种植体存留率和骨吸收Balshi等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All-on-Four技术植入Br?nemark植体的上颌与下颌、男性与女性、角度与轴向,152例患者共200个牙弓800颗植体,认为性别、种植体方向及角度对于无牙颌患者进行All-on-Four治疗计划的制定没有显著影响[20]。国内学者通过纳入69 例患者(男37 例,女32 例,平均56.7岁)植入344颗植体(下颌192颗,上颌152颗),其中240颗是即拔即种。即刻负载全口固定修复体。随访种植体成功率、边缘骨吸收、基台选择、并发症和患者的主观反应。随访33.7个月(12~56个月)的种植体成功率为96.2%,下颌的成功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99.0% vs 92.8%)(P <0.05)。在即刻拔除的位点和愈合位点间种植体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体周围的边缘骨吸收在垂直植体和角度植体间分别是(0.7 ±0.2)mm 和(0.8 ± 0.4)mm,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他指出All-on-Four 为无牙颌或即将成为无牙颌患者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满足了诸多中国患者的需求。但同时手术导板的探索性使用因为张口度和上颌前牙区角度基台的应用而受到限制[21]。
Patzelt 等[6]在一篇系统性回顾里,对4804 颗植体的分析显示累积植入植体和修复体的存留率,在第三年时是(99.0 ± 1.0)%和(99.9 ± 0.3)%。3年时的骨丧失是(1.3 ± 0.4)mm。但其指出可用证据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13项研究中有12项存在高度偏倚现象;69%的研究来源于有限的研究者(意大利和葡萄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研究结果的广泛性;测量方法和边缘骨的改变情况也存在多样性;只有31%的研究的随访超过了36个月。Browaeys 等[22]在一项3 年的前瞻性研究中指出:采用计算机引导的不翻瓣手术和All-on-Four 即刻负重的种植体和修复体的成功率是100%。然而,1年和3年间的骨丧失平均为0.48mm。在第三年,30%种植体存在有超过1.9 mm的边缘骨吸收,有49.2%的患者存在进行性骨吸收。
以上诸多临床研究表明All-on-Four 设计植体的应用对种植体和修复体的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成功率可高达99.0%以上,甚至是100%。但角度植体对骨丧失的影响从0.7 mm 到1.3 mm 不等,有的可达1.9 mm,并可能存在有进行性的骨吸收。因为缺乏大样本且长期的临床研究和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有关角度植体的应用对种植体和修复体成功率的影响及角度植体在受力的情况下对牙槽骨吸收的影响仍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4, All-on-Four技术的生物学并发症及机械并发症
Maló 通过对110 例患者(女68 例、男42 例,平均55.5岁)的440颗植体进行评估,其中55例全口无牙颌(G1组),55例单颌无牙颌(G2组)。第一年中5 例患者有5 例植体失败,5 年后种植体成功率为G1 组94.5%、G2 组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5 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平均为(1.56 ± 0.89)mm,其中G1 组(1.45 ± 0.77)mm、G2组(1.67 ± 0.99)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14)。5 年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G1 组16%,G2 组13%,P = 0.669[23]。Maló等纳入352 例患者,植入747 颗颧种植体,观察6 个月至7 年不等,修复完成后10 d、2个月、4个月、6个月及以后的每6个月复诊并记录生物及机械并发症,期间有12.2%患者退出,4例患者7颗颧种植体失败(成功率为98.2%),1 例修复体丢失(成功率99.7%),80 例患者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或种植体周围炎)22.7%,156例患者出现机械并发症44%,而其中有三分之一发生在有磨牙症的患者[7]。
Tallarico等[24]对All-on-Four患者(有的高达7年以上)的生物学及机械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显示,56 例患者植入224 颗植体,观察期间1 颗植体失败,10例出现机械并发症,4例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成功率为98.2%,修复体成功率为82.1%,边缘骨吸收约(1.30 ± 0.63)mm,其中即刻植入种植体的位点边缘骨吸收为(0.79 ± 0.26)mm,延期愈合植入种植体的位点边缘骨吸收为(1.03 ± 0.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4)。角度植体的应用有一定的生物及机械并发症,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角度植体的存在会增加生物学及机械并发症的发生,加上种植体及修复体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个人习惯(吸烟等)、全身系统性疾病(糖尿病等)、不良习惯(夜磨牙等)。因此,有关角度植体对生物学及机械并发症的影响需综合评估。
5, 转移关系的方式及终修复体修复材料对All-on-Four修复效果的影响
Alikhasi等[25]对植入4颗轴向和角度种植体后的转移关系精度做了评估,对比了40 副种植体水平转移和基台水平转移的模型,并评估了直接法和间接法的精准度。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法还是间接法,基台水平转移结果更为准确,与口内种植体的角度保持一致。而种植体水平转移时,直接法较为准确,间接法与口内种植体角度有一定偏差,且P < 0.05。
Crespi 等[26]对比了无牙颌患者采用轴向和角度种植体支持的丙烯酸树脂修复体有或无金属支架3 年后的临床效果。纳入36 例患者,44 个牙弓(上颌24 个,下颌20 个),植入176 颗植体(每个牙弓4颗),21例采用螺丝固位的全树脂类修复体和23例铸造金属支架修复体。得出3年的总轴向种植体存留率为100%,角度种植体存留率为96.59%。上颌种植体存留率为98.96%,下颌97.5%,44 例固定修复体存留率为100%。在12、24、36个月时,轴向和角度种植体间的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指出无论采用单纯的树脂修复体还是有金属支架,All-on-Four技术修复的患者取得了相类似的临床效果。
Misumi 等[27]对10 例无牙颌患者行All-on-Four或All-on-Six治疗前、戴入丙烯酸树脂临时修复体、戴入钛金属支架终修复体及修复完成后3 个月后的口腔健康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估,发现戴入钛金属支架终修复体后,功能受限、生理疼痛、主观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都明显下降,戴入树脂临时修复体后的心理不适感明显下降,但社交障碍和身心障碍分数在整个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采用何种方式转移关系及终修复体修复材料的选择,与临床医生的技术、技师的加工技术、患者口内的条件等均有很大关系。All-on-Four 修复更是依赖于医生的技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或培训的医生,最好慎重选择对无牙颌患者行All-on-Four修复。
6 ,All-on-Four技术对患者口腔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De Rossi等[28]纳入63例患者(21名All-on-Four患者,21例有牙患者,21例戴用全口义齿),通过测量咬紧时,非习惯性咀嚼和习惯性咀嚼及休息时的肌电图发现所有组均表现出对称的肌肉活动。All-on-Four 组和有牙组在收缩状态时的表面肌电描记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相似,与全口义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ll-on-Four组和有牙组之间的任何值都没有统计学差异,认为All-on-Four 组和有牙组有相似的肌肉功能。因此,相比传统的修复方式,All-on-Four 是一种较好的恢复无牙颌患者咀嚼功能、重建其生理的修复方法。
7, All-on-Four技术的新认识
7.1 颧骨种植体的应用
上颌骨以松质骨为主,骨质密度较低,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吸收明显,导致上颌骨骨量及其质量的明显下降,加上上颌窦等解剖结构的存在,使得上颌无牙颌患者的种植修复技术应用受限,即刻负重效果难以预期,因此有学者便提出用颧骨种植体对上颌严重萎缩的无牙颌患者行即刻负重,减少远中悬臂端的长度,增加种植体的远期成功率。Ferreira 等[29]采用All-on-Four 种植技术(颧骨及常规种植体)来对上下颌牙槽嵴萎缩的患者行即刻负重。通过在15、25 位点植入40 mm 颧骨种植体,12、22 位点植入常规植体,利用多功能引导板转移印模,并在术后24 h后戴入上下颌修复体,2 年后临床和影像学均显示没有炎症和牙槽骨吸收。证明采用颧骨种植体的All-on-Four 即刻负重技术来重建上下颌关系对于无牙颌患者是可行快速且有效的。Davó等[30]评估了颧种植体即刻修复上颌严重萎缩的无牙颌患者5年后的临床效果,指出14 例患者中未出现种植体和修复体的失败,但50%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1例颧种植体处出现瘘管,1例在手术过程中突破眶窝,2例出现上颌窦炎症,1例基台螺丝折断,2例修复体折断),但并未影响临床效果。5 年后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health impact profile,OHIP)的评分是3.8,与普通人群相似。其他多项研究同样也指出颧种植体的应用可产生较好修复严重萎缩上颌骨无牙颌效果,但有关颧种植体的临床应用还未广泛,其长期效果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7.2 短植体的应用
因无牙颌患者牙槽骨的重度吸收,常导致种植体植入所需的骨高度不足,不能植入常规长度的植体(>10 mm),有学者则尝试采用短种植体(7~8 mm)来解决这一问题。Maló对43例上颌低密度骨的患者植入172 颗植体,其中74 颗为短种植体,评估1 年和3 年后种植体成功率、边缘骨吸收、生物及机械并发症。得出1年和3年的短种植体成功率为95.7%和95.1%,常规种植体成功率为100%,长种植体成功率为96.6%和95.2%,边缘骨吸收分别是:短种植体为0.97 mm和1.25 mm,常规种植体为0.82 mm和0.87 mm,长种植体为0.87 mm和0.98 mm。3 例患者4 颗短种植体出现生物学并发症;13 例患者出现机械并发症,其中7 例修复体折断和6 例螺丝松动[31]。长且倾斜的植体较短且直立的植体所引起的应力大,因为相同直径的短直种植体能降低压应力(减少对皮质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来传递咬合力,然而咬合力主要是通过种植体冠部2~3 mm 的皮质骨进行传递,因此,相同直径的短种植体较倾斜的长种植体,可降低传递至周围组织的咬合力,但有的学者则指出短种植体的长期效果不能预测尤其是骨密度较低的上颌后牙区,且短种植体的失败多与后牙区较大的咬合力有关[32]。因此有关短种植体在All-on-Four 中的应用,还有待更多且长期的临床研究。
7.3 小直径植体的应用
传统观点上的All-on-Four 认为植入植体的直径不得低于4.0 mm,尤其是2 颗远中角度植体,以有充足的稳固力。而对于严重性颌骨萎缩的患者,尽管有时候存在有充足的垂直向骨高度,骨宽度的不足仍然限制了4 mm 植体或更粗植体的植入。Charles 等采用All-on-Four 理念植入3.5 mm小直径NobelActive种植体作为一种新的修复严重牙槽嵴萎缩患者的方法,为患者植入227 颗种植体,3年后的累积存留率为98.7%,修复体存留率为100%。All-on-Four联合应用3.5 mm小直径NobelAc-tive 种植体对于修复严重牙槽嵴萎缩的患者有较好的可预期性[33]。但小直径植体的应用目前多集中于少量的种植系统,其是否能在All-on-Four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7.4 计算机辅助外科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外科(computer analysis surgery,CAS)可避免翻瓣,减轻患者术后反应;保证术区骨质良好的血供,尽可能减少骨吸收;维持良好的软组织形态;制作预种植模型,便于术者操作。Pomares等[34]采用All-on-Four 和“All-on-Six”联合计算机指导下的不翻瓣植入技术为无牙颌患者及26例重度牙周炎患者植入195 颗植体(上颌128 颗、下颌67颗),并即刻负重,6~12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临床效果满意,并指出All-on-Four和“All-on-Six”联合计算机指导下的不翻瓣植入技术是一种可行且可预期的治疗方式,但该技术对外科经验要求较高且需要一个严谨的学习过程。
Landazuri 等[35]对16 例全身健康不抽烟、在下颌区有足够的骨量患者(女10 例,男6 例,平均59 岁),采用不翻瓣引导手术行All-on-Four 修复。3、6、12 个月后总的种植体存留率是90%,短种植体有较高的失败率(P= 0.098)。12个月时的边缘骨丧失约0.83 mm,最大1.07 mm。技术性并发症常见(15/16),主要是预制修复体和基台间不密合(13/16)。指出如果要实现即刻负重,则修复体应按照手术后种植体的实际印模情况,而不是它们的理想位置。
Khatami等[36]采用一种All-on-Four修复下颌无牙颌且即刻负重并采用磨碎的钛框架行手术植入,即刻修复顺利,随访1 年对治疗效果满意。Faeghi 等[37]利用CBCT 数据制备手术植入导板,避开了重要的解剖结构,提供了安全的手术操作空间,引导了种植体的准确植入。虽然手术导板在种植体植入及上段修复体的制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现阶段技术的限制,使得导板的精准性不足,与临床实际操作间存在误差,导致种植体植入位点与预先设计的不一致,而影响临时修复体的戴入,有关导板的应用和研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8 ,结语
总之,All-on-Four 修复方案为临床提供了一种传统的修复方式以外的修复设计选择,可以较快地恢复无牙颌患者美学及咀嚼功能。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All-on-Four 修复技术可取得较好的生物力学分布和短期临床效果,但目前可利用的All-on-Four 临床相关数据观察期限普遍较短,且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循证医学资料。因此,All-on-Four 技术在无牙颌患者中的应用仍需要长期的深入性研究。
来源:原创 周磊,岳新新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