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发表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1期
·专家简介·
罗云,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博士指导教师,现任食物嵌塞专科主任、设备科主任。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信息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计算机专业委员,中国信息学会统计管理分会委员,中国卫生学会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学会委员,四川大学交叉学科口腔医学信息研究室主任。担任《中华中西医杂志》和《中华口腔继续教育杂志》编委。一直从事口腔修复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已编写专著8本,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固定修复以及食物嵌塞的诊断治疗。在国内开创性地建立了系统的食物嵌塞序列治疗方法,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摘要] 食物嵌塞是临床常见的,可由多种口腔疾病引发的一种临床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质量和引起多种口腔疾病。本文主要介绍食物嵌塞的常见病因和序列治疗方法,让更多的口腔医师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该病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由于咬合压力的作用或牙龈退缩导致食物碎块或食物纤维楔入或滞留于相邻牙的牙间隙内的现象。患者发生食物嵌塞后,多伴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如相关区域的疼痛不适、牙龈红肿出血以及口腔异味等。若不能及时清理嵌塞的食物,则很容易影响邻牙及临近牙周组织的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食物嵌塞的病因很多,但对于个体患者来说,其病因是可以明确的,不同的病因造成的食物嵌塞后果不一,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理论研究以及自身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食物嵌塞专科的临床经验将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1 食物嵌塞的临床检查
对于以食物嵌塞作为主诉的患者,口腔医师通过检查,不难发现主诉区域内相关牙间隙里的食物嵌塞。口腔医师使用牙线等相关工具为患者去除嵌塞的食物后,患者的自觉症状通常能明显改善。通过上述手段明确食物嵌塞牙位后,口腔医师需要就食物嵌塞的相关问题进行仔细的问诊,并将问诊结果记录下来。问诊的内容包括有:每次食物嵌塞的持续时间、食物嵌塞的发生频率、引发食物嵌塞的食物类型以及日常清理嵌塞食物的方法等。
问诊完成之后,口腔医师应对患者的口腔状况进行仔细检查,并需要特别注意邻牙状况、临近牙周组织的健康情况、对颌牙的面形态以及咬合接触形式。对于静止状态下有牙间隙的患者,口腔医师应测量其牙间隙的大小。
口内检查完成后,还应该制取患者全牙列的石膏模型,并转移患者的关系,以便于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在完成相应的临床检查之后,口腔医师都应该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知识的宣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食物嵌塞这类病症,并指导患者改正错误的口腔清洁方式,教会其正确掌握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措施。
2 食物嵌塞的病因分析和诊断
根据初诊时的问诊、检查以及模型分析,需要明确患者食物嵌塞发生的病因。以方便口腔医师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食物嵌塞病因总结如下。
2.1 咬合面形态改变
广泛而严重的咬合面磨损导致边缘嵴低平、溢出沟消失、相邻牙边缘嵴高低不等或锐利、对颌楔形牙尖等。边缘嵴低平,则无法将食糜限制在面窝内;溢出沟消失后,食糜定向溢出方式改变为多方向无规则的溢出;而对颌楔形牙尖则会在咀嚼过程中将食物压入牙临间隙中。这些不利面磨损因素都大大增加了食物嵌塞的风险(图1)。
2.2 缺失牙未及时修复,邻牙向缺牙间隙倾斜、对颌牙伸长
缺失牙未及时修复,邻牙向缺牙间隙倾斜、对颌牙伸长引起的食物嵌塞主要发生在缺失牙的对颌。长时间失牙后不修复会使对颌牙明显伸长,从而造成伸长牙与邻牙的接触区的形态和位置异常;加之缺牙区邻牙的倾斜,对颌牙的咀嚼受力会发生明显改变。这些不利变化正是患者最终发生食物嵌塞的关键(图2)。
2.3 两邻牙间无邻面接触
两邻牙间无邻面接触病因最为常见也最易被口腔医师发现。口腔医师用牙线检查患处时,会发现牙线通过牙临面时,阻力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由于正常触点的丧失,食物很容易嵌入牙间隙内(图3)。
2.4 阻生牙萌出异常
由于阻生牙的倾斜萌出,其与前牙没有建立起正常的邻接触,因而此处必然容易发食物嵌塞(图4)。
2.5 牙齿排列紊乱
牙齿排列紊乱的患者很容易发生食物嵌塞,其发病的机制在于牙齿的扭转造成牙间的触点位置异常,异常的邻接触达不到阻挡食物进入邻间隙的效果,从而发生了食物嵌塞(图5)。
2.6 牙周萎缩
生理性或病理性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龈外展隙过大,易造成食物滞留。滞留的食物若不立即清除,很容易造成局部牙周炎症,从而加速牙周萎缩,形成恶性循环(图6)。
2.7 牙体受力的突然改变
临床常见的牙体受力的突然改变主要包括第三磨拔除术后以及正畸治疗术后的患者。对于第三磨拔除后的患者,由于第三磨牙的拔除,第二磨牙受到远中向力的时候就失去了第三磨牙给予它的近中向的平衡力,第二磨牙很容易发生远中移位,从而造成食物嵌塞。同样,对于刚结束正畸治疗的患者,由于正畸力的突然撤离,牙体原本受力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作用下牙体微移必然会发生,而这样的牙微移很有可能会造成原有正常的临接触改变,而最终造成食物嵌塞。
2.8 不当的口腔清洁习惯
使用火柴杆、发夹等剔牙缝,或长期使用制作粗糙的牙签剔牙,可引起牙龈的损伤和炎症,使牙间隙继续增大,食物嵌塞更加严重。
3 食物嵌塞的临床治疗
在明确了患者食物嵌塞的病因后,口腔医师应当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目前,针对食物嵌塞这一病症,国内外诸多口腔医师都已经提出了不少的治疗措施。其中相对成熟的有调治疗、充填治疗、嵌体修复、食物防嵌器治疗等;而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措施包括圈型法触点粘接技术以及牙齿微移动等等。这些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对于所有就诊的食物嵌塞患者,口腔医师都应该在充分分析病因的基础上,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将目前能够使用的治疗措施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根据口腔治疗中提倡的“微创性”和“可逆性”原则,笔者率先提出了食嵌患者的序列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病因和患者病症的严重状态,建议口腔医师将所有治疗步骤分为3个阶段,旨在解决患者病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正常的口腔软硬组织。
第1阶段:食物嵌塞患者基础治疗。这个阶段的治疗应当对所有食物嵌塞患者进行,主要包括牙周基础治疗和调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急性牙周症状,并方便口腔医师的进一步检查。在这之后,口腔医师应当使用咬合纸仔细检查患者的咬合情况,并结合模型分析结果对相关区域进行调;若有条件,推荐使用T-scan咬合分析系统,以便实现精确调。常见的调方法包括修整或重建边缘嵴,重建食物溢出沟,修整牙尖外形,加大外展隙,调磨接触区等[1-2]。调磨时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调磨后要进行脱敏处理。对于咬合面形态改变或是由于阻生牙拔除术后发生的第二磨牙远中移位而发生食嵌的患者,调能够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牙齿严重磨耗,面形态丧失的患者,选择调应当格外谨慎,若患者出现咬合垂直距离的降低或调可能引起牙本质过度敏感,则应考虑其他治疗手段。
第2阶段:食物嵌塞非创伤治疗方法。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有圈形法触点粘接、隐形矫治治疗以及义龈和防嵌器。其中圈形法触点粘接[3]以及隐形矫治治疗是近几年在笔者研发和推广的最新治疗手段,其舒适性和有效性都较义龈和防嵌器等有显著提高。这阶段的治疗应该在患者接受完基础治疗之后再进行,其中圈形法触点粘接和防嵌器主要针对两邻牙间无邻面接触的患者,义龈针对的是牙龈、牙周严重萎缩的患者,而隐形矫治主要针对的是牙齿排列紊乱的患者。这些治疗方法不需要破坏患者正常的牙体牙周组织,并且都有一定的可逆性,在临床上可以大规模推广。
第3阶段:食物嵌塞创伤性治疗方法。若上述2个阶段的治疗都没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口腔医师就必须考虑最后一个阶段的治疗手段。由于这一阶段的治疗通常有创而且不可逆,所以口腔医师在进行该阶段的治疗时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并保持相当的谨慎。这个阶段的治疗通常包括充填治疗、嵌体/冠修复治疗、拔牙治疗以及牙周手术治疗。其中充填治疗以及修复治疗主要针对本身存在牙体组织的缺损或牙列缺失的食物嵌塞患者,拔牙主要针对异常萌出的阻生牙,而牙周手术治疗则针对严重的水平性食物嵌塞患者[4]。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需要修复治疗的患者,嵌体和全冠在解决食物嵌塞的作用上无明显差异,故推荐尽量使用嵌体修复,以保存更多牙体组织[5]。此外,对于牙齿磨耗严重,牙合面形态丧失而又不适合进行调的患者,也应尽可能考虑使用高嵌体恢复其面形态并保护重度磨耗牙。
4 展望
虽然食物嵌塞是一种常久困扰患者和口腔医师的口腔病症,但由于其治疗困难且疗效不稳定,正在逐渐成为口腔医疗中的一个“雷区”,很少有口腔医师敢于涉足。笔者认为,材料的不断进步和治疗方式的不断革新将会使该病症最终得到解决。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期望有更多口腔医师投入到食物嵌塞的诊治中来,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疾患。
参考文献略
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