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开窗与骨开裂
通过矫治器移动牙齿有“envelope”范围。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正畸牙齿移动的量和稳定性,包括牙槽骨的解剖形态,软组织的压力,牙周附着水平,神经肌力和唇齿关系。通常,我们都认为这个范围有严格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界限,一旦破坏,就会导致牙周、牙槽骨支持的丧失。
骨开窗(fenestration)是指牙根缺少骨覆盖的独立区域,缺损未累及牙槽嵴边缘,根表面仅有粘骨膜覆盖或直接暴露于口腔中。
骨开裂(dehiscence)是指累及牙槽嵴边缘的V形骨缺损。
1
CBCT研究对未拔牙患者评估其正畸前后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
【材料与方法】将CB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先进行初步研究以分析颊侧牙槽骨可靠的测量部位。评估了上颌中切牙(I),第二前磨牙(2PM)和第一磨牙近中颊(mb1M)和远中颊(db1M)根的颊骨牙槽骨形态。在Mimics中,形成0.3mm厚度的横截面,每颗牙齿到牙根的颊舌方向上垂直于牙齿的长轴为轴向切片。横截面垂直于牙根牙髓中心。将这些横截面图像导入ImageJ软件中,评估以下变量:(1)距CEJ3mm和6mm处的颊骨厚度(BT); (2)颊侧骨板区; (3)颊侧牙槽骨高度(BH)。
【结果】在切牙距CEJ(24%)及骨区域(13%)3mm处中观察到BT的显著降低。 相对于mb1M也发生了相同的情况,其中来自CEJ的BT 3和6mm有显著减少(分别为36%和45%),而骨面积减少了40%。 与切牙(0.4 mm)和mb1M(0.3 mm)相关的边缘骨发生显著的迁移,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查片时,两个切牙(4.5%)和六个mb1M(13.6%)显示在对齐后根部完全未被覆盖,并且在BH的变化计算中被排除。75%的中切牙和59%的mb1Ms中可观察到边缘骨的迁移。此外,超过20%的患者的单颗或多颗牙骨萎缩大于1毫米。
上颌弓宽度显著增加,尤其是在1PM(4.3 mm)之间。同时伴随显著的颊倾。1PM颊倾最为明显,而尖牙和1M则表现出最小的倾斜量。观察到多数切牙发生唇倾。牙弓长度增加2.1mm。治疗期间,磨牙有显著的近中旋转。在明显拥挤的情况下,2PM存在更大的骨减少趋势,但是没有一个初始参数能解释10%以上的治疗相关变化。在治疗前牙槽骨较薄的切牙有更大的垂直骨丢失的倾向。相对于db1M,该趋势是相反的,其中较薄的初始骨厚度与垂直骨增加相关。
【结论】1.使用自锁托槽进行不拔牙排齐时,牙弓宽度增加与牙齿倾斜有关。在上颌中切牙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处能观察到显著的骨萎缩(厚度及高度)。
2.初始骨板厚度、拥挤度及治疗期间扩弓量对颊侧骨量减少存在着微弱但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2
CBCT对不同类型错合畸形患者骨开窗、骨开裂情况的评估
【材料与方法】I类错合组(ANB=0-4度),II类错合组(ANB>4度),III类错合组(ANB<0度。如果牙槽骨高度低于釉牙骨质界超过2毫米,记为骨开裂。如果牙槽骨的缺损位于牙槽嵴下方而未至牙槽嵴顶,记为骨开窗。
【结果】
【结论】1、 II类错合较I类及III类错合更易存在骨开窗。骨开窗发生于上颌的情况要较下颌多见。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区与第一磨牙区发生骨开窗的几率更大。可能原因为部分II类患者上颌中切牙存在内倾,根偏颊向导致了骨开窗的发生。2、各型错合在骨开裂的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骨开裂在下颌前牙区更易发生。可能原因为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宽度较薄,一旦有异常的牙齿转矩容易就容易出现牙齿外露与牙槽骨的情况。3、骨缺损最常见发生于颊侧牙根表面。
3
双颌前突治疗后CT上前牙区牙槽骨的长期变化
【基本情况】31岁女性,凸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露龈笑
【治疗方案】 拔除4个前磨牙+微种植支抗的正畸治疗。骨支抗可以增加前牙区的牙齿移动,提供良好的正畸力。要制定精准的治疗目标。
【治疗结果】拆除矫治器后的CT示,上前牙牙槽骨可见骨开裂,另外,在矢状片层上,可见上前牙的牙根除了根尖1/3区都没有腭侧牙槽骨覆盖。此外,骨开裂在三维重建的影像片上也可见。
完成矫治后9年10个月,再次进行CT 拍摄,对上颌切牙区牙槽骨进行再次评估,发现腭侧的上切牙牙根有骨覆盖。此外腭侧区域的牙根基本都有较厚的骨皮质覆盖。
【讨论】在保持10年这个时间段,内收上前牙导致牙槽骨开裂部位有骨修复。活动矫治期后,牙槽骨在上切牙腭侧颈部的根面有所吸收。但是因为有软组织覆盖,没有牙根暴露于口内。此外,在保持期也没有牙根吸收。
来源:浙一口腔正畸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