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磊
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不断进步,种植体10年存留率可达95%以上[1-2],适应证选择恰当的种植修复治疗能有效解决患者的功能和美观问题。但种植修复后的外科、生物学、机械、美学等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低,严重者可能导致修复体重新制作、种植体取出,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3-5]。 种植修复后的机械并发症,主要指由于受力、机械强度等因素导致的并发症,尽管随着种植体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完善,种植体相关部件的机械并发症有所减少,但总体发生率仍较高,且发生率随修复体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5]。 种植固定修复后机械并发症的共性原因包括:①所受载荷过大,如夜磨牙症或紧咬牙等口腔副功能、咬硬物习惯、悬臂梁设计、患者HE力过大等情况下易产生过度负载;②初始结构强度不足,或由于长期使用产生疲劳而不能耐受正常口腔功能下的载荷。预防机械并发症,可采取的一般预防措施有:①控制HE力,主要包括:HE面减径、减小牙尖斜度、防止早接触和HE干扰,增大正中自如,尽量避免悬臂梁设计,特别是磨牙区。必须设计悬臂梁结构时,应尽量减小悬臂梁长度,以减小对末端种植体的杠杆作用。单枚种植体支持的单端固定桥悬臂区长度以不超过一颗切牙或前磨牙的宽度为宜,有多枚种植体支持的悬臂梁不能超过15
mm,并应注意调整咬合,牙尖交错HE时悬臂区应与对HE牙保留100
μm的间隙[6-7]。②制作HE垫,对有口腔副功能的患者,种植修复后应制作HE垫,防止种植修复体受到过大的载荷。③详尽的术后医嘱,确保患者正确使用和进行良好的自我保护,并定期复查维护。 按照发生部位,种植固定修复后的机械并发症主要包括种植体折裂、螺丝松动或折断、基台折裂、饰面折裂、修复体支架折裂、修复体松动或脱落等。现针对种植固定修复后机械并发症的主要类型、表现、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种植体折裂发生率为0.08%~0.74%,尽管属于少见并发症[8-9],但却是种植修复治疗后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临床常表现为种植体松动、局部黏膜炎症反应,X线片表现为种植体折裂纹及其周围骨吸收影像[10],多发生于后牙区,部分患者在种植体折裂前可有固位螺丝松动或折裂病史。 1.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1)修复体未完全被动就位:由于加工精度不足,修复体未达到完全被动就位,行使功能时则可产生过大的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造成种植体疲劳破坏[10]。修复体缺乏被动就位常引起的问题是固位螺丝松动,更严重的是,螺丝松动可能是种植体折裂的前兆。因此,确保种植体印模、模型和修复体制作精度非常重要,合理选择印模材料和印模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技术、使用贵金属铸造、非贵金属结合激光焊接或电火花蚀刻,能明显提高修复体加工精度[11],确保戴入时达到完全被动就位。 (2)种植体承受过大载荷:后牙区不合理使用细直径种植体、种植体周围明显骨吸收等情况下,由于种植体强度较低及受到杠杆作用,正常HE力也可能超出种植体的承力范围,从而导致种植体折裂。因此,应合理选择种植体的直径和数量,钛种植体单独用于磨牙区且对HE为天然牙时,直径一般应≥4
mm。患者有口腔副功能或HE力大时,需选用直径较大的种植体或增加种植体数目。 (3)种植体设计和加工因素:早期的钛种植体折裂发生率较高[12],随着种植体设计、加工水平的提高和治疗理念的完善,钛种植体折裂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近年,氧化锆种植体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其机械强度,尤其是疲劳性能有待提高,设计和加工工艺尚待进一步改进,若在前牙区应用氧化锆种植体,则直径应≥3.5
mm[12-13]。 2. 处理: (1)将折裂的种植体埋入黏膜下:种植体折裂后,若对目前的修复或重新修复无明显影响,则可取出松动折裂的部分,修整骨面以上部分,行必要的清创处理,若缺损过大则可行骨增量处理,种植体余留部分埋入黏膜,使折裂的种植体休眠。 (2)取出全部的折裂种植体:种植体折裂后,若继续保留折裂部分则可影响下一步的修复效果;或患者不接受埋入处理,则应将种植体取出,考虑拔除后即刻种植、择期种植或常规修复。 二、基台折裂 基台折裂是一种严重的机械并发症,多表现为基台与种植体连接部分折断,金属基台折裂发生率较低,文献报道5年发生率约为0.2%,瓷基台的折裂率略高于金属基台[14]。 1. 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1)基台强度不能满足修复区域的要求:多见于在后牙区使用了连接部分过细的基台或氧化锆基台。对于HE力较大的患者或牙位,不应选择连接部分过细的基台或全氧化锆基台,若选用氧化锆基台,则应以钛基底加强。 (2)加工精度不足:基台未达到完全被动就位,常见于非预成基台。 2.
处理:若折断部分可取出,种植体结构未受损,则应取印模、更换适合的基台重新修复;若无法取出基台,则需将种植体全部取出后再重新治疗。 螺丝是种植体-修复体整体中结构和力学薄弱的部件之一。螺丝松动是种植修复后较常见的并发症,5年松动率为4%~10%[3,
15],后牙区多见。临床表现为修复体出现轻微或明显动度,多伴黏膜红肿的炎性表现,有时可伴黏膜脓肿或瘘管。根本原因在于,与螺丝相关的各部件结合界面发生微动,进而导致预加载遭到破坏,引起螺丝松动[16]。螺丝松动在种植修复发展的早期阶段较多见,随着螺丝设计、加工和材料的改良、表面涂层技术以及内连接种植体应用的逐渐增多,螺丝松动发生率已明显降低[17]。文献报道的螺丝折断率多在0%~2%之间,种植体固定桥的螺丝折断率明显高于单冠[4,15-16]。除戴入时扭矩过大导致的螺丝折断外,螺丝折断前常有螺丝松动的过程,若螺丝松动后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则可能导致金属疲劳进而经历裂纹萌生、扩展直至螺丝折断[18]。目前多数研究并未区分修复螺丝和基台螺丝,故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两者松动或折断发生率间的区别。 1. 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1)种植体设计和选择不当:外连接种植体易产生螺丝松动和折断,源于外连接预防微动的作用明显不足。具有摩氏锥度内连接的种植系统在螺丝拧紧后,基台和种植体接触界面间能产生冷焊接效应,表现为旋出扭矩较旋紧扭矩大10%~20%,而无此结构的种植系统旋出扭矩较旋紧扭矩小约10%[19]。因此,应尽量选择具有内连接结构和摩氏锥度的种植体[20]。若选择外连接种植体,多枚种植体植入时应排列成三角形,并通过联冠修复,减小微动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螺丝松动概率。根据患者牙槽骨量条件,尽量选择直径较大的种植体,以减小修复体的悬臂效果[21]。 (2)螺丝旋紧扭矩不合要求:扭矩过小可导致预加载不足,抵抗微动的能力不足。扭矩过大,则可导致螺丝结构的损伤甚至断裂[21]。应特别注意基台螺丝和修复体螺丝的规定扭矩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直径种植体、不同材料螺丝的扭矩也有所不同,应注意严格遵守种植体生产厂家的要求,旋紧扭矩并不是越大越好。 (3)加工精度不足:基台或修复体加工精度不足,未达到完全被动就位,不能产生良好的抗旋转作用和冷焊接效应。对于非预成的铸造基台,其精密程度较预成基台低,使用后易产生下沉现象,可导致螺丝预加载状态被破坏,从而引起螺丝松动。非预成的铸造基台可在初次旋紧10
min或口内戴用一段时间,待下沉已发生并趋于稳定后,再次用扭矩扳手加力,可有效降低螺丝松动的发生率[22-23]。 此外,铸造基台或修复体内螺丝通道可产生铸造缺陷,不易被发现,若未经合理处理,则易导致螺丝无法完全就位,戴用后易出现螺丝松动或折断。 2.处理:若复查时发现螺丝松动,则应将螺丝取出并更换螺丝,尽量避免继续使用松动的螺丝,因此时不易判断螺丝是否已产生结构性损伤,继续使用将增大再次松动的风险[24]。 若螺丝已折断且折断部分已松动,则可用探针或超声器械,逆时针旋转取出。若折断部分未松动且以上方法无效,则应选择专用工具取出,可选用适合的螺丝取出套装,在螺丝断端制备槽口,再使用配套工具旋出断端[25],操作时切忌损伤种植体内部螺纹,推荐在口腔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操作。 饰面折裂是种植固定修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26],种植修复后饰面折裂5年发生率为5%~25%[16,27],其影响因素包括:余留天然牙的磨耗情况、种植固定修复体类型、支架和饰面材料、对HE情况、口腔副功能等。余留牙存在明显的局部或普遍磨耗时,种植修复体饰面折裂风险明显加大[1];种植固定桥的饰面折裂率(13.2%)高于种植单冠(2.7%)[3,15]。若两件种植烤瓷固定修复体对HE,则崩瓷概率将增加7倍[28];种植修复体支架折裂发生率不高,文献报道发生率多在1%左右[5,16]。 1. 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1)对HE力的缓冲作用缺乏、感知敏感度下降:这是种植修复体饰面崩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天然牙修复体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机制。由于种植体周没有牙周膜缓冲,同时又缺乏牙周膜本体感受器,患者对HE力感觉迟钝,导致机体对种植修复体受到的HE力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反馈性保护机制,特别是当HE力较大或咬硬物时、种植修复体上下相对咬合时表现得尤其明显。 (2)技工加工缺陷:这与常规修复体技工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基本相同,可能的原因有金-瓷不匹配、瓷层过薄或过厚、铸造缺陷、焊接缺陷、支架三维尺寸不符合规范等。对于种植修复体,易出现烤瓷金属基底制作不符合规范,尤其在使用金合金材料时,技师有可能出于节省材料的角度,金属基底或支架做得较小,导致瓷层过厚(>2
mm),金属对瓷层支持不足,修复体戴用后易崩瓷。因此,技工加工时应确保支架对饰面的支持,保证支架足够的强度,避免金属内部气泡、焊接不良等加工缺陷,严格抛光、上釉程序,减少由表面结构缺陷导致的饰面或支架折裂。 (3)修复空间不足:由患者牙冠垂直向高度较短、对HE牙过长、牙槽骨过于丰满等原因,导致种植体植入后HE龈向修复空间不足,此时设计烤瓷或烤塑修复体,不能确保饰面层或支架足够的厚度,易导致戴用后饰面及支架折裂。此时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合理采用正畸、术中降低骨高度、设计无饰瓷的修复体等方法解决。 (4)修复体设计问题:螺丝固位的烤瓷修复体崩瓷率高于粘接固位,源于螺丝孔导致HE面瓷层结构易产生过大应力。对后牙区采用螺丝固位方式时,可考虑采用全金属或全氧化锆HE面,不使用饰瓷,从而避免饰瓷崩裂问题。 2.
处理:若修复体支架折裂,则需重新制作修复体,同时应明确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若饰面折裂,则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处理:①对后牙区面积较小的崩瓷,若不影响功能和美观,则应检查正中及非正中咬合接触关系,必要时调HE,将粗糙面细致抛光,一般不需加瓷修理。②对美观造成影响的小面积前牙区饰面折裂或影响功能的后牙区饰面折裂,可采用直接树脂修补的瓷修理技术(关键在于对饰面或金属表面的处理,以确保与树脂的粘接强度),或将修复体取下由技师在口外加瓷或用复合树脂修理。由于瓷修复体在口内长时间戴用,瓷层吸收了一定的水分,不经处理直接加瓷烧结易导致瓷层崩裂。正确的做法是,加瓷修理前,需去净修复体上的粘接剂,低温充分烘干,去除瓷层内水分后,再加瓷烧结[16]。③对于面积较大的崩瓷,需取下修复体,口外重新加饰面材料。④若确认修复体支架设计和制作有问题,如支架过小导致饰面层过厚,则应重新设计并制作支架后,再制作新的修复体。⑤若修复体戴用后反复多次发生饰面折裂或由于修复空间不足无法确保足够的饰面厚度,则需考虑用金属或氧化锆HE面。 种植固定修复体粘接失败导致的修复体松动和脱落是较常见的种植固定修复后机械并发症,5年发生率为3%~5%[15,29-30]。 1. 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1)基台固位形不良:基台HE龈向有效固位高度不足,无法提供良好的固位力。选择和植入种植体过程中,确保适合的修复空间,为获得尽量充足的基台固位高度建立基础。除可采取正畸、术中降低骨高度、设计无饰瓷修复体等方法外,还可选择固位形良好的基台,必要时在基台上制作轴沟、平面等辅助固位形。 (2)加工精度不足:冠与基台的密合度不良。应确保种植修复体加工精度,确保良好的密合度。 (3)粘接剂粘接强度弱:种植修复体粘接常使用粘接强度较低的粘接剂,粘接强度相对较弱。应根据临床需要,合理选择粘接剂类型。 (4)粘接操作不规范:粘接前未清洁冠和基台,粘接面洁净度不够可影响粘接强度。戴修复体时,医师需严格遵循种植固定修复体的粘接要求进行粘接操作。 (5)冠或基台的组织面过于光滑:常见于氧化锆冠和基台。必要时对基台粘接面和冠组织面进行喷砂粗化处理。 2. 处理: (1)直接重新粘接:若为初次脱落,没有种植体、基台、冠加工等方面的原因,则应仔细清理干净残余粘接剂,遵照种植固定修复体粘接的技术规范重新粘接。 (2)针对原因采取改善固位效果的措施:若有基台、冠加工方面的原因或反复发生脱落,则需分清原因再做针对性处理。若为基台问题,则可通过表面增加固位形、基台粘接部分喷砂粗化、选择粘接力强的粘接剂,甚至更换基台等方法处理。若是修复体的问题,则可通过更换粘接剂、调整咬合接触关系或重新制作修复体解决。 综上所述,种植固定修复后的机械并发症可发生于种植体、基台、连接结构、修复体等各个部分,防范和处理种植修复后机械并发症需要从术前检查、治疗设计、手术、印模制取、修复体加工和戴入、患者使用和复查维护等多个环节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张磊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10年国际种植学会学者。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学考试命题专家、北京市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口腔修复学、口腔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在种植修复、HE学、口腔生物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相关临床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编教材和专著6部。 【作者简介】冯海兰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主任、教学副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共培养硕士、博士生近百名。长期从事口腔修复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对复杂牙列缺损修复、无牙颌修复、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牙齿发育异常的修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5年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译著7本。201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来源于360 口腔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