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
牙龈
牙周膜
牙槽骨
牙骨质
功能:
支持牙
牙龈组织的表面解剖
包围、覆盖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色浅粉红、坚韧不活动。
游离龈(free gingiva )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
附着龈(attached gingiva)游离龈根方与牙槽嵴附着的部分
牙间乳头(interdental papilla)呈楔形充填于两邻牙接触点下方的间隙
龈谷(gingiva col)每个牙颊舌侧龈乳头之间的凹陷
牙龈沟(gingiva sulcus)游离龈与牙面之间环形空隙
游离龈沟(free gingiva groove)游离龈与附着龈交界处浅沟
膜龈联合(mucogingival junction)附着龈与牙槽黏膜交界
牙龈的组织学结构
上皮层:
牙龈上皮
龈沟上皮
结合上皮
龈谷上皮
固有层
生物学宽度
A.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为生物学宽度
B.龈沟深度约为1~2mm
C.结合上皮宽度约0.97mm(龈牙结合部)
D.牙槽嵴上方的结缔组织,约1.07mm
生物学宽度=C+D,约为2mm
龈牙结合部:牙龈组织籍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地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
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 牙槽嵴顶亦随之降低,
但沟(袋)底与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BW)仍保持不变
结合上皮的增龄性变化
结合上皮在牙面上的位置随年龄增长向根方
移动:
年轻--釉质
中年--牙骨质
结合上皮的形成及其与牙面的附着
a.牙初萌时,釉质表面的缩余釉上皮以基板和半桥粒与牙釉质表面相附着
b.牙釉质表面的缩余釉上皮逐渐由结合上皮替代,缩余釉上皮与龈组织间以桥粒连接
c.缩余釉上皮完全被结合上皮替代,结合上皮与牙面靠基板和半桥粒连接
d.电镜下,结合上皮通过内侧基板和外侧基板分别与牙面和牙龈的结缔组织附着
牙龈纤维示意图
DGF龈牙纤维;DPF牙骨膜纤维;CF环行纤维;TF越隔纤维
AG牙槽龈组纤维
牙周膜
牙周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厚度为0.15~0.38mm,在根中1/3最薄。由细胞、基质、纤维组成,其中大量的胶原纤维将牙固定在牙槽窝内,并能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和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又称牙周韧带。
功能:
1. 支持功能
2.感觉功能
3.营养功能
4.形成功能
牙周膜主纤维
牙周膜的主纤维束的分布及功能
分布功能
牙在受到侧向压力时,以转动中心为支点发生倾斜
(1)示转动中心的位置
(2)牙受侧方压力时,各组牙周膜纤维的受力情况
临床意义
牙周膜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埋伏牙、废用牙牙周膜薄
增龄引起牙周膜萎缩,牙龈退缩,可导致食物嵌塞,牙根暴露,易患根龋
牙周膜神经有本体感觉,该区域病变能够定位
活跃的更新改建使正畸治疗时牙齿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正常牙体牙周关系
牙周膜中各种细胞成分是牙周病治疗中组织再生,修复、再附着的基础
相关概念及牙槽骨的分类
相关概念:
牙槽骨: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的部分
牙槽窝:容纳牙根的窝
牙槽嵴: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形态在前牙区为圆柱状,在磨牙区为扁平状。
牙槽中隔:两牙之间的牙槽突部分
分类
固有牙槽骨(筛状板,硬骨板):
是紧邻牙周膜的一层多孔骨板,组织学上属 密质骨,是牙周组织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密质骨
松质骨
骨开窗和骨开裂
Br?nemark的骨质分类
I 类:颌骨大部分由骨皮质组成。
Ⅱ类:颌骨中央为高密度骨松质,周围由厚的皮质骨包绕。
Ⅲ类:颌骨中央为具有一定强度的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骨皮质包绕。
Ⅳ类:颌骨中央为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皮质骨包绕。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意义
具有高度可塑性,随牙齿生理性活动不断改建
受压力→吸收,受牵引力→新生
意义:维持正常的颌间距离;维持正常的邻接关系
正畸治疗的基础
随年龄增长牙槽嵴高度降低,骨密度减低
无牙颌牙槽骨萎缩→修复体固位困难
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
来源于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