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机体中钙化最高和最坚硬的组织,X线片上的影像密度也最高,似帽状被覆在牙冠部牙本质的表面。后牙颌面、前牙切缘最厚,由颌面和切缘向侧方至牙颈部逐渐变薄,终止于牙颈部。
牙颈部Burnout征象:有时因投照技术问题而造成牙颈部近中或远中呈低密度影像,位于牙釉质和牙槽嵴顶之间。
围绕牙髓构成牙的主体,牙本质中矿物质的含量比釉质少,X线影像的密度较牙釉质稍低。
被覆在牙根表面,为一层很薄的组织,密度与牙本质相当 。
髓腔可分为冠部的髓室和根部的根管。牙髓内含牙髓软组织,X线片上显示为密度低的影像。年轻人的牙、牙根未完全形成时,根尖孔粗大,牙髓腔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本质逐渐增多,髓腔愈狭窄,根尖逐渐变细。
是上下颌骨包围牙根的突起部分,又称牙槽突或牙槽嵴。X线片上牙槽骨所显示的密度较牙低。上牙槽骨的密质骨薄,松质骨多,即骨小梁数目多,相交处呈密度高的点状影像,骨髓腔则呈点状密度低的影像,固上牙牙槽骨的骨小梁结构X线片上呈颗粒状影像;
牙槽骨:下牙槽骨密质骨厚而松质骨少,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密度低的影像,所以下牙槽骨的骨小梁结构呈网状结构
即固有牙槽骨,是牙槽骨的内壁,围绕牙根,骨质致密而薄,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密度高的线条状影像。
是介于牙槽窝和牙骨质之间的结缔组织。牙周膜的厚度一般在0.15~0.38mm之间。X线上显示为包绕牙根连续不断的密度低的线条状影像,其宽度均匀一致
在两个中切牙牙根之间或稍上方,多呈椭圆形密度低的影像,切牙孔影像可重叠在一侧中切牙牙根尖处,易误认为根尖周病变,可视牙周膜和骨硬板是否完整加以鉴别
位于两侧中切牙牙根之间,由牙槽突向上,呈直线状密度低的影像。其两侧为密度高的影像,为两侧上颌骨腭突的致密骨层。
鼻腔位于上切牙根尖的上方,显示为对称性半圆形密度低的影像,其中间被一密度高的骨隔分开为鼻中隔
在投照上颌磨牙根尖片时,经常可以看到牙根上方有一密度低的影像,为上颌窦的一部分,边缘环绕以密度高的线状影像,为上颌窦壁致密骨层。有时可见上颌窦的分隔。
可在第一、二磨牙根尖上方或重叠在牙根上为近似三角形或半圆形密度高的影像。
常在上颌第二、三磨牙的牙冠区域有一较牙密度稍低由后伸向前方的三角形影像。
在最后一个磨牙远中区域,其边缘向后上,X线片上常呈稀疏的网状结构,为正常疏松区。
在上颌结节后方,呈长条状边缘整齐、宽约0.2cm、长约1cm、直的或下端略向后方弯曲的密度稍高的影像。
在第一磨牙腭侧根上方呈圆形密度低影像。
1)颏棘:
位于两下中切牙根尖下方,下颌骨正中联合处显示为小圆形密度高的影像,在中心有点状密度低的影像,其周围骨小梁稀少,为骨松质区。
2)营养管:
常见于下颌前牙区,在牙根之间的牙槽骨内并与牙长轴平行的密度低的条状影像。此为小血管进入牙槽突的影像。
3)颏孔:
位于前磨牙根尖区域,为一大致圆形密度低的影像。颏孔位置变异大,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根尖稍下,注意与根尖周病变区别,其要点是牙周膜及其骨硬板是否连续不断。
4)外斜线:
由升支前缘下部斜向前下方,为一密度高的带状影像。常重叠在第二、三磨牙牙冠处、颈部或根部,使牙髓室或根管不能清晰显示
5)下颌管:
位于磨牙牙根尖下方,呈宽约为0.4cm凹面向下边缘整齐的带状密度低的影像,其两侧有密度高的线条状影像,为下颌管骨密质
6)下颌骨下缘:
胶片在口内放的位置过低,在牙根尖下方X线片上显示为带状密度很高的影像。
7)下颌角区:
在下颌管的后下区域,骨小梁稀少,这是正常骨质疏松区域 8)颏嵴:
在正中联合的两旁,各有一致密影像带,呈八字形延长至前磨牙区,是颏嵴的影像。
9)内斜线:
为自颏嵴斜向上后的致密线条影,至升支前缘消失,位于外斜线之下,走行方向与其一致。
来源于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