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Bio-Oss®胶原+/-胶原膜用于感染位点的牙槽嵴保存术
《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第2卷•第4期•2018贺岁刊正式上线!本期杂志延续了上期对于口腔种植修复中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讨论,同时深入探讨了无牙颌患者种植修复相关的各类临床问题,分别对手术导板、全口数字化印模、无牙颌即刻修复、种植体留存率、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论述,共收录文献9篇。
今天与大家讨论的是使用Bio-Oss®胶原配合覆盖或不盖胶原膜 对慢性病变的拔牙窝进行牙槽嵴保存术。更多详情请关注本刊公众号并于微店订阅!
了解拔牙窝的愈合过程有利于把握种植体的植入时机和植入位置,从而获得理想的种植修复效果。研究表明牙齿拔除后牙槽嵴会发生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改建。然而这些关于拔牙窝愈合的研究多基于没有感染的拔牙位点,这也就意味着大量此类研究仅代表了无干扰愈合的理想环境。而临床上牙齿拔除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慢行感染而非急性创伤。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拔牙的最常见原因是牙周疾病(69.20%)、牙髓治疗失败(24.6%)(Lopez-Martinez et al. 2015)。感染的牙齿拔除后可能伴有复杂的结果。有时甚至在彻底的清创后,牙槽窝仍可能无法形成新骨,而形成疤痕纤维组织。牙周感染的拔牙窝也可能观察到延期愈合现象。
另一方面,牙齿拔除后使用Bio-Oss®胶原进行牙槽嵴保存术被研究证明有良好的效果(Cardaropoli et al. 2005, 2012; Araujo et al. 2008, 2010)。然而,这些研究仅纳入新鲜牙槽窝,而忽略了感染位点通常伴随骨破坏和慢性病变。此外,目前对于使用胶原膜的有效性结论也不一致。
因此,该研究选择了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动物模型,以模拟感染拔牙窝的特征,并采用组织学和影像学方式,对使用Bio-Oss®胶原配合覆盖或不盖胶原膜进行牙槽嵴保存术后新骨形成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者将6只比格犬的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行牙半切术,拔除远中根。所有位点使用黑色丝线、胶原海绵、根管锉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引导产生牙髓-牙周联合病变。4个月后,在每只狗的4颗前磨牙中随机选择3颗分配进 入实验组 :对照组(仅清创)、实验组一(仅植入Bio-Oss®胶原)和实验组二(植入Bio-Oss®胶原并覆盖胶原膜)。基线时间7个月后,处死比格犬,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和微型CT分析。
研究发现对照组的颊舌侧牙槽嵴顶垂直高度差(2.22±0.26 mm)与实验组 二 (1.80±0.16 mm)间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二的牙槽窝内植骨材料的量(27.04±5.25%)高于实验组一的牙槽窝(18.49±2.11%)。
研究者认为,实验组中植骨材料具有骨传导作用,可以通过促进接触成骨形成新骨。而对照组拔牙窝仅有远端成骨可能不足以阻止颊侧牙槽骨的吸收。同样的,牙槽嵴保存术中使用胶原膜(T2组)在牙槽窝愈合的初始阶段阻止了植骨材料的溢出,可能让冠方颊侧骨的接触成骨可能性更高。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17年12月第2卷 • 第4期:278-284.
来源:临床口腔种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