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优秀正畸病例赏析-手术优先患者使用骨性支抗及联动机制推磨牙向远中1例
最近,手术优先的正畸治疗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先进行手术,再进行正畸的治疗方式,可以从治疗一开始就纠正骨性问题,从而迅速改善面部美学,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并且也能大大降低整体的治疗时间。
一般来说,手术优先的指征包括:(1)中度、轻微牙列拥挤,下颌前牙倾斜度适当;(2)上下颌牙弓中至少有 3 个以上稳定的咬合接触点;(3)没有或只有较轻的横向不调;(4)适当的Spee曲线。此外,随着骨性支抗的广泛应用,手术后牙弓长度的增大也成为了可能,使其能够排下拥挤的牙齿;骨性支抗可以实现可预测的三维向矫治,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手术优先的适应症。
口内联动远移牙列的矫治方法,最初由Haas提出,是一种通过头帽作支抗的传统矫治手段。其生物力学机制主要是选择性地用力,并同时移动所有牙齿。
本文介绍了一例手术优先患者,使用骨性支抗及联动机制推磨牙向远中。正畸治疗最终改善了患者的面部美学,并获得了长达5年的随访稳定性。
患者资料:
男性,17岁,本院正畸医生转诊。
主诉:牙列不齐。
既往史:3年前开始接受正畸治疗至今。
体格检查:
面相示:三段均衡,凹面型,笑容不饱满,咬合偏斜。相较S线,上唇后缩4mm,下唇后缩2mm。
口内相示:尖牙、磨牙完全III类关系,覆盖2mm,覆合端端关系,上颌中线左偏2mm,下颌牙列拥挤5mm。
影像检查:
X片示:III类颌骨关系(ANB,-4°;Wits值,-10mm);上切牙前突、唇倾,下切牙内缩(1:NA, 8mm、35°; 1:NB, 4mm、15°;IMPA, 77°);综合考虑咬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判定为水平生长型;McNamara分析示,上颌相对颅底后缩(Co-A, 88mm; A-NPerp, 4mm),下颌相对颅底前突(Co-Gn, 135mm; Pog-Nperp, 10mm),上下颌骨不调(Co-A–Co-Gn, 47mm);此外,患者4个第一前磨牙缺失。
治疗目标:
解决上下牙列不调,获得正常的咬合关系
解决下颌牙列的拥挤
获得理想的覆合覆盖
纠正上颌中线偏移
改善功能
改善面部美学
治疗选择:
治疗前,综合考虑了咬合、测量结果、面部分析、模型分析,为患者提出了以下2种方案:
(1)传统手术方式:患者在治疗前已拔除前磨牙,而拔牙后再进行手术一般认为是不合适的。当然,骨性支抗可以解决这一点。但另一个问题是,这种方式非常耗费时间,需要在正式手术前再进行微钛板手术,并且术前去代偿后患者的面型会有一段时间的恶化。所有这些,患者均表示不可接受。
(2)手术优先方式:结合骨性支抗进行矫治;通过X线头影测量、模型分析以及手术仿真软件制定手术方案,最终确定采用分段LeFort I型上颌骨截骨术结合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以及咬合平面的调整。由于患者已进行过正畸治疗,他希望缩短治疗时间,并快速改善面型,因此选择了此方案。
治疗过程:
术前处理:
第一磨牙上腭管,放置可摘横腭杆;全口牙齿粘接0.022-inch预调瓷托槽,放置带手术勾的0.018*0.026-in不锈钢丝。按照实验设计在石膏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并制作中间、终末合板。
正颌手术:
手术先采取下颌骨双侧矢状劈开截骨术,使用中间合板确定下颌位置。当下颌骨位置稳定后,使用坚固内固定固定下颌骨,移去中间合板。随后,上颌行LeFort I型截骨术,按照Dolphin软件的计算前移7mm;通过终末合板确定上颌骨的位置,再使用钛钉进行坚固内固定。拔除第三磨牙;同时,在颧突处植入微钛板,使用骨皮质螺钉固定。
术后,患者即刻获得了I类侧貌,II类尖牙关系。
术后正畸:
术后2个月,移除合板,开始进行正畸矫正。双颌先使用0.014至0.020-in的镍钛丝进行初步排齐、整平。使用横腭杆进行横向控制。随后,下颌使用0.014至0.020-in带Ω开大曲的不锈钢丝进行矫治,使切牙去代偿,解决拥挤,并在控制切牙倾角的同时继续排齐整平。
在切牙去代偿导致III类侧貌复发并引起反合前,同时开始对双颌牙弓进行远中移动。上颌在尖牙及微钛板间挂弹簧牵引,双侧各施加150g力。随后,使用联动机制,上颌第二磨牙颊面管与下颌弓丝间挂1/4橡皮筋牵引,以传递远中移动的矫治力。III类牵过程中,持续使用0.019*0.025-in的带曲不锈钢丝,通过骨性支抗支持的滑动机制进行远移磨牙、前磨牙。这些机制最终保证了牙齿的整体移动以及转矩的控制,纠正了上下颌切牙轴倾。远中移动过程中,上颌牙列中线被同步纠正。
结束阶段:
上下颌关系协调后,对咬合进行精细调整。最后,移除所有矫治器,上颌使用压膜保持器进行保持,下颌则在前牙区粘接舌侧保持器。
总疗程约24个月。
治疗结果:
口外相:照片示,正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面部美学效果及牙齿关系。
口内相及模型:双侧磨牙、尖牙I类关系,良好的牙尖交错关系,覆合、覆盖正常。
影像学:全景片示:牙根平行度可。头颅侧位片及叠加图示:显著的骨性、牙性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为上下颌位置关系,改变了7mm;由此带来的改变为ANB角从-4°变为0°,Wits值由-10mm变为-1.5mm,上颌突度减小(A-NPer,3mm),上下颌不调改善(Co-A-Co-Gn,41mm),从而使侧貌更为平直;下颌磨牙远中移动,无伸长、倾斜,反映了下颌整体的远中移动;上下切牙倾角纠正(1:NA,7mm、25°; 1:NB,4.5mm、20°; IMPA,78°),从而改善了在基骨中的位置。
功能:前伸合的切牙引导与侧方合的尖牙引导得以实现。
侧貌:上唇突度增大4mm(至S线0mm),整体侧貌更为和谐。
5年随访:治疗结果保持稳定,无明显复发,但下颌中线有轻微偏移;下颌磨牙位置始终保持稳定。
结论:
手术优先,结合骨性支抗以及联动机制,最终构成了一个极佳的矫治骨性III类的治疗方案。联动机制结合上颌骨性支抗,使得全牙列整体三维向控制成为了可能。此外,手术优先以及骨性支抗的联动机制共同减少了总治疗时间。
联动机制能有效地解决术后的失代偿。即使只植入在上颌,骨性支抗依然能解决下颌牙列的拥挤,控制下切牙的倾斜,预防前牙反覆盖(甚至是严重拥挤的不拔牙患者)。
来源:浙一口腔正畸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