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医疗行业必粉 高端私人医生服务
在日前举办的2015中国医院大会分级诊疗与医疗保险分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王毅就未来分级诊疗情况进行了披露。
卫计委披露干货
首先是各级医院的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病例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分级诊疗工作,我国的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初步实现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2017年是分级诊疗的第一节点,其实也就是两年之后,在这个工作的时间节点,全国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必须达到的9个目标: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
2.试点地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城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3.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
4.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区、县级市);
5.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基本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以及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
7.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
8.试点地区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9.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分别为100%、100%、85%、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30%。
医院市场将会有哪些变化?
5大医院院长谈了分级诊疗对他们的影响。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在分级未来的趋势很清晰,县级医院基础医疗占据门诊服务量的90%。300万、400万的门诊量降低到30万到50万,高高在上的三甲医院如何生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中央的决心非常大。到2017年的庞大的门诊量会发生转移。应该把大医院的门诊开到社区,而不是让社区把病人送到大医院管。社区将成为大院的连锁机构或者分支机构,大医院的慢病专家、内科专家、常见病多发病的专家要辐射下去。
上述这些医院基本上表达出了分级诊疗给医院市场带来的变化,那就是:
1、庞大的诊疗量转移到基层已经成为定局,而这个转移主要是门诊业务的转移。根据卫计委的统计,2015前5个月,国家卫计委的统计,基层门诊量为17.9亿人次,占所有门诊量(31.1亿人次)的比例为57.6%,2017年,要到65%的目标,按照现在门诊量计算,也就说要增加2.3亿人次。
2、3亿人次占大医院的比例是多少呢?同样数据显示,同时期,公立医院(1-3级医院)门诊量为10.8亿人次,也就说在两年的时间内,21%即超过五分之一的门诊量要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估计越大医院,分流的比例会越高。所以也是这些大医院院长们纷纷在谈如何应对挑战的原因。
3、哪些病种会分流到基层。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开展分级诊疗试点。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未来慢性病的主要战场将会是在基层。慢性病是试点,那么试点之后,还有哪些呢?从医院的定位来看,未来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这些医疗服务都将向基层转移。
王晨院长表示,中央决心很大,中央的决心非常大。到2017年的庞大的门诊量会发生转移。医院院长们已经在有所行动并积极思考对策。
医院怎么省钱
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领导的日常工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院长聚在一起都在谈如何赚钱,现在他们谈的更多的是如何省钱。
听完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王毅就未来分级诊疗情况的介绍后,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石应康与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五家省部级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们聊起了医院如何省钱的事情。
庄一强:分级诊疗对大型公立医院有哪些潜在影响?在控费方面如何未雨绸缪?
石应康:医院的运营成本包括管理成本、人力成本,物流、设施设备以及支撑服务等。在分级诊疗实施后,这些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组织一个医院的工作,只有将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组织、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去适应,参与和改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未来的趋势很清晰,县级医院基础医疗占据门诊服务量的90%。300万、400万的门诊量降低到30万到50万,高高在上的三甲医院如何生存?
第一,在医疗上走高端医学这条道路。让疑难重症患者集中到三甲医院,使医疗行为的含金量更高。别人不能看的病可以看,不能诊断的可以诊断,别人不能化验出来的可以化验出来。
第二,让三甲医院成为医学研究的带头人,从医学研究上转化出更多的收益。
第三,重视人才培养的工作。国际上最尖端的一些医院所承担的全世界的进修医生和全世界的科学教育工作是这些医院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最后还需要对自身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提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上午关于分级诊疗的报告给大家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中央的决心非常大。到2017年的庞大的门诊量会发生转移。在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上和与社区的衔接上,三甲医院应该做好准备。
大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甚至让大医院的部分人力资源向两极进行转化,这是必要的。应该把大医院的门诊开到社区,而不是让社区把病人送到大医院管。社区将成为大院的连锁机构或者分支机构,大医院的慢病专家、内科专家、常见病多发病的专家要辐射下去,
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医院的高精尖人才和看常见病人才在引进和使用上也要做一些提前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规划。我的建议是,分级诊疗模式下大医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医院门诊可以开到社区,不要回避全科医学,全科医学也要在大医院生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林建华:就像之前的专家提到的,分级诊疗并不是新鲜事,但是必须要往前推。从医改的推动这个层面来说,分级诊疗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就像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之日,就是医改成功之时。
对于大医院的院长来说,分级诊疗制度可怕也不可怕,大医院要有自己的特色。在重点学科建设上一定要有专科特色,要有多学科的联合问诊,解决疑难重症。
庄一强:在医保控费的大前提下,医院在微观层面上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分享?
石应康:控费从医疗制度的改革层面最后一定会传达到医院层面。医院的院长要去做管理的改革,最难的是组织和人。怎么动员大家参与,通过部门协作改变过去的服务模式?
从切入点的角度来说,医院里通常是20%的病种决定了80%的费用。我们组织管理的方式是不是能更加有效?我认为未来医院控费的重点是落实到医疗组长,把病种管理作为重点。
朱同玉:医保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医疗服务,对医院的意义就是让医疗成本更低。我们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用最小的代价服务更多的病人?
第一,我们对病人的费用要进行合理控制。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以最低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运用新的技术缩短病人的住院日,降低治疗费用。
第三,在医院运行的层面进行流程优化。通过信息化的方法,可以让80%的行政、财务和挂号的人力成本降低。
第四,把医院所有的能够社会化的东西,比如电视机、被服和绿化这些工作让最专业的人去做。这样服务成本和管理成本也能够更大地优化。
王晨:我们医院作为医改的试点医院,在医药分开、绩效改革和医保总额预付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这些措施的作用是可以叠加的。
随着医药分开这一项工作的落实,药物的储存和流通的成本,发药的成本,都会由医药流通机构承接,把流通成本变成效益。另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手段,让医保政策在工作站里达标。
林建华:福建是医改试点地区,我们医院以降低平均住院日作为切口,在有限时间里让病人获益。尽可能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掌上预约控制运行成本。另外,国家和福建省都要求每一百人的耗材支出不能超出20%,所以要在耗材的层面上要下功夫。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李新刚:通过开辟一些新的技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人的花费和医院的成本。另外医保办每个季度把超过医保的费用提取出来,进行分析。找科主任和具体超标的医生进行谈话,分析哪一方面出了问题。特殊的案例要进行专家的评价会,保证科室在用药和耗材上没有问题。(高师傅综合健康界等媒体素材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