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术概念
生物学宽度一词是1962年由Cohon根据Gergiuao等人的研究提出的,他们对正常人尸体解剖标本测量了龈牙结合部各部分的宽度(共30个颌骨,287颗牙,325个牙面),其结果的平均值如下:龈沟深度为0.69mm,上皮附着长度为0.97mm,骨嵴顶上方的结缔组织宽度为1.07mm。尽管这3种结构均有较大的数值范围,但嵴上结缔组织的测量值却最为恒定。这些平均测量值形成了生物学宽度的基础。
2、医学应用
通常将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 BW),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其宽度约为2mm。随着年龄的增大或在病变情况下,结合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牙槽嵴顶亦随之下降,但沟(袋)底与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保持不变。
临床上,因龈下根面龋、牙冠和牙根折断不利于义齿修复,而需延迟临床牙冠长度时,可以通过手术去除部分牙槽骨;手术中确定应去除的牙槽骨量,不仅应该考虑术后义齿修复所需的临床牙冠长度、正常龈沟深度以及手术本身可能导致的术后牙槽骨轻度吸收等等因素,还应该考虑生物学宽带这一因素,使手术中留下的牙槽嵴顶至临床牙冠边缘的距离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