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作为一部重头戏播出后,自然会引发一些议论。有人认为,创业者、企业家都爱看这部大戏;但也有媒体提出“《大秦帝国之崛起》是包藏祸心的毒草”的质疑。孰是孰非,其主旨是“颂秦”还是“过秦”,有待专家发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企业肯定不能像大秦帝国一样“崛起”;以健康文化为基础形成的软实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崛起”当取之有道
大秦帝国的崛起无疑靠的是实力的积累;在实力的积累过程中,进行外交与利益格局的纵横捭阖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唯利是图而忽视取之有道,则不具有可持续性。有研究者认为,秦国从发动战争到统一中国用了短短9年,至二世崩溃只存在了14年;这好比现在的一个公司从创业到估值百亿之后,仅仅一两年就倒闭破产。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华为的任正非会强调:我们虽然说“以客户为中心”,要看到客户口袋里的钱,但是我们取之有道,合理地赚钱。
在《崛起》中,我们既能看到“弱肉强食”的一面,又能看到列国间唯利是图的一面。假如没有后者,前者往往也难以得逞。这涉及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问题,列国间的纵横捭阖的确是靠硬实力说话的;但是如果软实力跟不上,即使得逞于一时,得不到人心,依然会功败垂成。燕国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一城,却因内部失去了凝聚力,在齐国的莒城和即墨二城久攻不下时被击溃。连芈八子都为燕国的得而复失感到震惊,认识到了人心向背的重要。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上也是一样,不能仅仅依仗资本强势野蛮地攻城略地。姚振华携其宝能系血洗南玻管理层、鲸吞万科、威逼格力,难免会受到其内部力量的抵制与规制,最后被迫“下课”。
在《崛起》的改编中,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是个十足的间谍,即使不算搞阴谋诡计,至少属于在推行诡道。从《崛起》展现的内容来看,苏秦的做法很难说是为了历史的进步,而是在报私仇、徇私情中翻云覆雨。即使在客观上是在助秦,但无助于秦国形象的改善。当代市场竞争固然有商业“间谍”的存在,但终归会被重新洗牌。毫无疑问,企业成长的关键是提升自己而不能寄希望于搞垮别人的诡道。
如果说诡道也算是一种软实力,那么软实力就有失道与得道之分。一般说来,得道的软实力是在企业生态中的适应、成长与维护,而失道则是对企业生态的破坏与癌变。从《崛起》中的戏剧性来看,那些出将入相的纵横家或者志士,已经不再像老子、孔子和庄子那样追求普世价值和真理,而是热衷于能够迅速获取功名,以及粉饰谎言的权术。如果说这受到业界的热捧,那固然反映了知识、策划的价值意识的进步,但更是在迎合业界豪赌短、平、快捷径的投机心态。
二、推广开拓贵在软着陆
一个企业能够发展到一定水平,应当是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当企业力图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固然需要硬实力的支撑,但也不能将过去的经验简单复制、强加于人。
在《崛起》中,秦王朝的崛起是为了“东出”而东出,似乎是对“远交近攻”之类谋略的验证,到底是想“颂秦”还是“过秦”,语焉不详,主流与支流则较为模糊。一般说来,企业家、创业者的价值观,决定了这家公司能做多大、走多远。而时代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确认,对企业家、创业者价值观的确立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能做到旗帜鲜明,那其实是对各种潜规则的默许或者纵容。
企业在市场开拓中对经验与积累的把握即使足以引领潮流,也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需要在“复制”中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与创新。《崛起》对孙皓晖先生原著的改编,是对第三部“金戈铁马”与第四部“阳谋春秋”的截取,相对于秦始皇最后完成“四海归一”,所谓崛起更像是自强;虽然以《崛起》命名,但是跟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崛起”不尽相同。其中尽管有创新的成分,但是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与创新不是一回事。无论如何,现在的崛起绝对不能成为掠夺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开拓中软着陆需要对传统进行实质上的创新,而不是形式上对接。相对于企业成长的轨迹,自强往往处于草莽阶段;在进一步的推广开拓中,需要完成规范阶段的任务,以减少排他性的冲突。
三、弘扬和平崛起软实力
弘扬软实力不能推崇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丛林法则,如果缺失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的指引,过去的辉煌难免会成为过眼云烟;如果确有创业者、企业家爱看《崛起》这样的大戏,那也应当汲取过去一个时期中将兵法用于商战的教训。须知兵法既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面,也有“兵不厌诈”的一面。当后者被视为“精彩”的噱头时,就会陷入信任、信用的危机;即使是前者,也离不开对道义制高点的抢占。
作为对企业生态的适应,软实力当然需要被市场环境所接受。在企业的赶超中难免存在着具有竞争关系的同行,这更需要在寻找共同的利益中相互融合。所谓相互融合,不是指单纯的利益交换或者妥协,更不是祸及第三方,而是“以理聚”“以义合”。儒家强调“以义和利”,就是要用“义”来协调“利”。这里的“义”是指“正义”和“道义”,应当成为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实际上,不同的行业与企业文化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野蛮”介入不会受到欢迎,也很难奏效。
管理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是,公司软实力的打造,不是看其口号的调子定得多么高,而是由其基层员工实际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决定的。在《崛起》中,从人们的朴素观点来看,魏冉、苏秦、范睢的表现比较复杂,很难可以被归纳到“好人”的范畴,使得秦王朝崛起的正当性大打折扣。如果能够像孙皓晖先生的原著那样,为苏秦之辈起到一些正名的作用,秦王朝的“东出”或许可以多一些亲和力。公司软实力应当包括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其中一线员工把握消费变化趋势的能力和水平,在改善与提高消费体验方面就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需要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使他们在公司的成长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可以随时丢弃的工具。
市场上的优胜劣汰与企业之间的攻讦没有必然的联系。前者是客观的,无论企业主观上如何在意胜出,都只能接受市场规律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发展注定是和平崛起,在历史呈多元化发展、经济优势从宏观向微观转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除了收购、联合或者重组,企业在竞争中的胜出不可能以消灭对手的实体为诉求,竞合趋势要求彼此应着眼于共存与多赢。一些初有斩获的创业型公司,抱有颠覆一切、横扫一切的原始诉求显然是幼稚可笑的。
来源:财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