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廖新波(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在南方日报发表观点“医生好患者才会好”,发人深省。而此次《医学界》科室管理实战培训班我们也很荣幸邀请到了廖新波给大家讲述“医院前线服务与CRM”。
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廖老师提出的观点文章吧
没有好的医生,怎么会有好的医疗呢?没有好的医疗,又怎能保障患者服务和患者安全呢?
我提出“医生好患者才会好”,也许人们会质疑我在颠覆“以病人为中心”的行医宗旨。其实不然,“医生好患者才会好”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没有好的医生,怎么会有好的医疗呢?没有好的医疗,又怎能保障患者服务和患者安全呢?
我们再重温一下世界上最好的医院美国梅奥诊所的办院核心价值观,就知道我们的政府以及医院管理者该如何做。梅奥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一套合适的制度,包括薪酬体系、工作制度、升迁制度、招聘制度来满足梅奥成员的需求,并将组织所有成员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患者至上”的工作中。从医护人员到患者,自始至终,梅奥都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上。
反观我国内地,今年以来“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医生“过劳死”频频发生,导致今年医学院招生告急,严重地挫伤优秀考生报考医科的积极性,一些“冷门”专业也不得不“降低”准入标准。这与香港地区形成极大反差:香港今年11位7科全优的状元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愿意填报香港地区的医学院,而内地部分高校在某些省市医科招生遇冷。
有人说没有可比性,这或许过于乐观。单就从职业规划的选择来说,我认为是有可比性的。香港地区的状元倾向于填报医科,是因为在整个香港社会,医生这个职业是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并且工作稳定,考生中的佼佼者都趋之若鹜。即使不这样横向比较,单就大陆地区纵向比较也能看出一些问题。在往年,特别是大陆恢复高考后的几年,报考医科的都是高分人群,都是最顶尖的学生才报考医科的。
也有人说,中国医生的收入也不低呀!是的,内地医生的收入也许的确比一些职业好,但实际上,这是“一本难念的经”。医生整体收入不高,并且地区间的差距非常悬殊。比如,同类型的医院,北京的医生收入是宁夏的2-3倍之多;北京三甲医院医生的收入也是北京社区医院医生的两倍多。而美国相差不大。
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医生的收入构成和如何获得这些收入,就知道中国的医生与境外的医生价值很不一样。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医生的收入来自于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工资,这部分非常低,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八级工资制。第二部分就是奖金收入,是医院以科室为单位的收减支结余的奖励,属于创收所得。这个创收就是尽可能多地创造收入,而这部分在其他国家是不存在的。这种薪酬制度使医院成为生产线“工人”,医院也成为“卖产品”的机构。这也就是国家卫计委主任所说的“趋利”根源。第三部分是红包,第四部分是回扣(包括药品、卫生材料、一次性用品、医疗器械的回报)。后两部分实际上是属于不合法的“灰色收入”,并非所有的医生都有机会获得。在大医院资源更多,机会也多,反之小医院就缺少这些机会,自然造成不同地区医生收入悬殊。同时,不同科室的收入也有巨大的差异。骨科、心脑内科、牙科这些用替代品、植入品较多的科室,附加值高,医生收入也会高。这也是医生往大医院挤的原因。
我们对比一下香港地区和其他国家,医生的收入都是独立的或年薪制的,医护人员的收入与创收无关,而且医生的收入都处在所有职业之上。而在我国一些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地区,居然有规定医生的收入不能超过公务员。这个规定本身就是对生命不尊重,犯了很低级的错误。我国医生的收入并没有达到一个“社会认可”的标准,医生在社会中处于中九流的二流地位。
最后说回医生的培养
自从有了医学院校,中国医生的培养就逐渐与国际接轨,不再是中九流之老二,走的是“精英模式”,简单地说,只有高分才有资格考医。其实,我认为,所谓的“精英模式”不外就是这个专业在社会的地位和社会招生的数量。医生在社会的地位越高,报考的人越多;招生的人数越多,入围的分数线就越低。美国、香港的招生是“计划的”,是由医学会提出建议的。每年考试的人数、职业的地位、各个行业的收入等因素共同决定考生的报考。所以,与其说是“精英教育”,不如说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精英教育的“环境”。但也要注意,高分并不等于是未来的精英,还要看今后培养出来的成果。只能说,有些专业成绩好的才能进入,成绩不好的,根本没有机会。
医生的一生都在学习,尤其要经历一个非常艰苦的规范化培训。如果规培制度对“未来的医生”不好,其成果也是让人担忧的。所以,规培计划的设定以及规培的待遇必须是使未来的医生积极向上、向善的。尤其是新入门的医生和护士,要增加一门医疗安全的教育课程。
另外,要吸收美国培训住院医生的6项核心职业能力:诊治病人、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精神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大系统的实践,努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基本同质化。
1.遇到医疗纠纷怎么办
2.科室运营管理的精髓及案例学习
3.医疗服务创新——产品化
4.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训练、
5.上海著名三甲医院参观
来源: 医学界产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