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嵴骨密度的分类
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牙槽嵴骨密度,
包括:
解剖学位置 通常,上颌和下颌前部的骨密度高于后部,上颌后部牙槽骨,尤其是磨牙后结节区,骨密度最低;骨皮质密度显著高于骨松质,围绕牙根的筛状板较为致密,靠近冠方的骨松质的骨密度高于根尖周围区域。
机械应力 骨皮质和骨松质始终根据牙根和牙周膜的应力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牙缺失后,机械压力减小,可导致骨质疏松,即骨皮质变薄,同时骨小梁减少,变细,骨髓腔增大,骨密度降低。
系统性的骨代谢疾病 骨代谢疾病可以导致骨质疏松,这些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药物和放疗因素 服用二膦酸盐或局部放疗可以打破骨吸收和沉积的平衡,导致骨松质密化和血运障碍,甚至骨坏死。
颌骨疾病 颌骨本身的疾病,例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以导致骨质密度降低;而某些疾病可以导致局部骨密度的增高,例如致密性骨炎等。
骨密度可以影响种植治疗适应症的选择、方案设计(包括种植体选择、外科程序、负荷时机和修复方案等)和种植治疗的成功率,必须准确判定和分类种植位点的骨密度。目前,有多种骨密度的分类方法,临床广为接受的是Lekholm-Zarb分类。
Lekholm-Zarb 骨密度分类:
该分类是指生理状态下的骨密度,分为如下四类:
一类骨密度 几乎均由骨皮质构成,只有极少量的密集骨小梁。
二类骨密度 较厚骨皮质包绕密集排列的骨小梁。
三类骨密度 薄层皮骨质包绕密集排列的骨小梁
四类骨密度 薄层皮骨质包绕疏松排列的骨小梁。
五类骨密度 几乎缺乏骨松质,血运较差,会影响种植体愈合,种植窝预备时应降低级差,防止种植窝的热损伤;二类和三类骨密度,既有致密的骨皮质,又有血运良好的骨松质,可以获得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和种植体愈合。四类骨密度,几乎完全由疏松的骨小梁所构成,种植治疗时,应当注意选择种植体类型和种植窝的预备方式,适当延长种植体愈合期。
转:北京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