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学: 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是研究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
错牙合畸形: 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疾病、口腔不良习惯、替牙异常等导致的牙、颌骨、颅面的畸形,如牙排列不齐、上下牙弓间的牙合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异常等。也可在生长发育完成后因外伤、牙周病等原因而造成错牙合畸形。现代的概念是指牙颌、颅面间关系不调而引起的各种畸形。
个别正常牙合: 轻微的错牙合畸形,对于生理过程无大妨碍者,都可列入正常牙合范畴。这种正常范畴内的个人牙合,彼此之间又有所不同,故又称~~。
理想正常牙合: 有angle提出的,保存全副牙齿,牙齿在上下牙弓上排列得很整齐,上下牙的尖窝关系完全正确,上下牙弓的牙合关系非常理想,称之为~~。
预防矫治:在牙颌颅面的胚胎发育和后天发育过程中,各种先天后天环境因素均可影响其发育而造成错合畸形,而采用各种预防措施来防止各种错合畸形的发生,是预防矫治(preventive orthodontics)的主要内容。
阻断矫治:当错合畸形发生的早期,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早期矫治,阻断错合畸形向严重发展,将合颌面的发育导向正常称阻断矫治(interceptive orthodontics)。
一般矫治:是口腔正畸矫治中最多见的,根据不同牙颌面畸形选用各类矫治器,如可摘矫治器、固定矫治器、功能矫治器等。一般矫治方法比较复杂,应由口腔正畸专科医师进行。
外科矫治或外科正畸:是指对生长发育完成后的严重的骨源性错合畸形通过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正畸科的密切结合,共同矫治牙、颌、面畸形,同时解决合的问题。它包括颌骨的矫治,也包括牙齿的矫治,使功能与形态达到协调统一。
生长区(growth site)和生长中心(growth center):在骨的生长过程中,生长活动更快、更活跃、程度更大的区域,称为生长区。生长区中受遗传控制并独立进行生长的区域称为生长中心。
生长型:构成生物体的各部位或组织系统,在不同年龄阶段并非以同样的比率生长发育。从器官或组织系统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四型:一般型、神经系型、性器官型、淋巴系型。
生长和发育:生长指体积或重量的增加,由细胞的增殖和细胞间质的增加出现形态上的体积增大。发育指组织增长的程度,表现为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和完成的过程。
生长变异:是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规律。常用能够反映身体一般生长发育状况指标来比较分析,以判断某个体的变异是否在群体正常范围内。
生长间隙:乳牙列间隙一般在3~6岁时出现在儿童的前牙部分,称为生长间隙,主要是由于颌骨的生长发育使得牙量相对少于骨量。
灵长间隙: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上颌乳尖牙的近中和下颌乳尖牙的远中出现间隙,一般称为灵长间隙,这是灵长动物的特征。
终末平面:乳合从侧方观察,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过构成平面关系,大致可分为三型。垂直型,近中型,远中型。
近中终末平面:是指乳合从侧方观察,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的关系。近中终末平面是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在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位置。
替牙间隙:乳尖牙及第一、二乳磨牙的牙冠宽度总和,比替换后的恒尖牙和第一、二前磨牙大,这个差称为替牙间隙。在上颌单侧约有0.9~1mm,在下颌单侧为1.7~2mm.。
切牙债务:在乳牙恒牙交替的过程中,恒前牙一般比相应的乳前牙大,其差值称为切牙债务。
生理龄:为了明晰个体生长发育的的真实情况,除了实足年龄外还有骨龄、牙龄、第二性征及形态学年龄等更客观地反应个体生长发育生理特点的其他生理学年龄,即~。
额外牙(多生牙): 它是由牙胚发生过程中的异常环境因素或是遗传因素所造成的,来自牙胚发育起源和增值阶段的异常,牙的数目比正常多者或成为额外牙。
先天性缺失牙: 牙的数目比正常人少者称为~,其主要来源于牙胚发育早期阶段的异常,根据缺失牙的多少,可以分为先天性无牙牙合与先天性个别或多数牙缺失。
覆盖下唇/继发性下唇卷缩: 由于口腔不良习惯或其他因素,造成前牙深覆盖,则下唇自然处于上下前牙之间,而被上前牙所覆盖,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称为~~。
乳牙早失: 乳牙在正常替换前,因龋病、外伤、或其他原因丧失或拔除。
乳牙滞留: 乳牙逾期不脱落而继替恒牙已经萌出,即为乳牙滞留。
恒牙早失: 青少年时期,因龋病、外伤、炎症或医源性误拔,使恒牙丧失或拔除。
假性近中错位/假性下颌前突: 在第一恒磨牙萌出之前,多数乳磨牙缺失,迫使患儿多用前牙咀嚼,下颌则可能逐渐向前移位,形成近中错牙合,久之可造成~。如乳磨牙全部缺失,则下颌必须前伸完全利用前牙咀嚼,这样,日久就形成真性下颌前突。
异位萌出: 恒牙牙胚位置的异常可能会导致恒牙在异常位置的萌出,这种情况称为牙的~,常发生的部位是上颌第一恒磨牙。
中性错牙合: 上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即在正中牙合位时,上颌6的近中颊尖咬合与下6的近中颊沟内,而畸形主要表现在牙弓前段。如果口腔内全部牙排列整齐而无错位者,此时称之为正常牙合;若磨牙为中性关系,而牙列中存在错位牙者,称为~~或第一类错牙合。
远中错牙合: 上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远中位置,磨牙为远中关系;如果下颌后退1/4个磨牙或半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下6的近中颊尖相对时,称为轻度远中错牙合关系/开始远中错牙合。若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远中关系,以至于上6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6与下5之间者,称为完全远中错牙合关系。
近中错牙合: 上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磨牙为近中关系;如果下颌前移1/4个磨牙或半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6的近中颊尖与下6的远颊尖相对时,称为轻度远中错牙合关系/开始远中错牙合。若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近中关系,以至于上6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6与下7之间者,称为完全远中错牙合关系。
记存模型: 是矫正前、矫正过程中某些阶段及矫正完成后患者牙牙合状况的记录,应制作精准,长久保存。
工作模型:是矫正装置制作及模型测量分析的载体。
牙弓应有长度: 牙弓内各牙齿牙冠宽度的总和。可用分规或游标卡尺测量每个牙冠的最大径。一般测量下5前牙弓内各个牙的牙冠宽度,总和即为~~或必需间隙。
牙弓现有长度: 即牙弓整体弧形的长度。应用直径0.5mm的黄铜丝一根,一般从6近中接触点沿前磨牙颊尖(上颌为牙合面)、3牙尖经过正常排列的切牙切缘到对侧6近中接触点。如全部切牙均向唇侧或舌侧倾斜,应沿牙槽嵴顶进行测量,使黄铜丝呈一根弧线,再将其弄直后测量其长度,一般测三次最后求均值,即为~~或可用间隙(space available)。
牙弓的拥挤度: 牙弓应有长度与牙弓现有长度之差或必需间隙与可用间隙之差,即为~。
Moyers预测法:Moyers提出的用下颌恒切牙的牙冠宽度总和来预测替牙列期未萌出的上下颌尖牙与前磨牙牙冠宽度的方法。
tanaka-johnston预测法:下颌切牙牙冠宽度总和/2+10.5=下颌单侧尖牙、前磨牙宽度总和。下颌切牙牙冠宽度总和/2+11.0=上颌单侧尖牙、前磨牙宽度总和
Bolton指数分析:通过测量得出上下前牙牙冠宽度总和的比例关系与上下牙弓全部牙牙冠宽度总和的比例关系,来诊断患者上下牙弓中是否存在牙冠宽度不协调的问题。
Pont指数分析:庞特提出牙冠宽度与牙弓宽度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上颌4个切牙牙冠宽度之和来预测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近中窝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中央窝间的牙弓宽度。
正锁颌:后牙颊舌向错位严重,咬合时无颌面接触而呈上后牙舌面与下牙颊面接触。
反锁颌:上颌牙颊面与下颌牙舌面接触。
正常覆盖(norm:上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在3mm以内。
前牙深覆盖: 是指在正中合位时,自上前牙切端至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离超过3mm者。
反覆盖:下前牙切端位于上前牙切端之唇侧,常在严重的下颌前突、前牙反颌时呈现。
正常覆颌: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不超过切1/3且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切1/3以内者。
深覆颌: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超过切1/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切1/3以上者。
开颌:上下前牙切端间无覆颌关系,垂直向呈现间隙者为前牙开颌。
反覆颌:咬合时下前牙舌面覆盖上前牙牙冠的唇面。
基准平面: 在头影测量中作为相对稳定的平面。由此平面与各测量标志点及其他平面间构成角度、线距、比例等测量项目。目前最常用的基准平面有前颅底平面(SN)、眼耳平面(FH)、Bolton平面。
SPEE曲线: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颊尖及磨牙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记存模型:是矫正前、矫正过程中某些阶段及矫正完成后患者牙合状况的记录,应制作精确,长久保存。
拥挤度:牙弓应有长度与牙弓现有长度之差或必需间隙与可用间隙之差,即为牙弓的拥挤度。
SNA角: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反应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当此角过大时,上颌前突、面部侧貌可呈凸面型,反正上颌后缩面部呈凹面型。
SNB角: 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反映下颌相对颅部的位置关系。此角过大时,下颌呈前突,反之下颌呈后缩。
ANB角: 上齿槽座点、下齿槽座点、鼻根点构成的角。即SNA与SNB之差。此角反映上下颌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关系。当SNA大于SNB时,ANB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面角: 面平面与眼耳平面相交之下后角。此角代表了下颌的凸缩程度。越大则表示下颌越前突,反之则表示下颌后缩。
Tweed三角:眼耳平面、下颌平面、下中切牙长轴所组成的代表面部形态结构的三角。
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眼耳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以下颌下缘切线作为下颌平面。
下中切牙—眼耳平面角(FMIA):下中切牙长轴与眶耳平面的交角。
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
力偶:作用于物体上的两个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等,且不在同一直线上,同时两个力是相互平行的。这样组成的力系统成为~。
力偶矩:等于其中一个力乘力偶臂(力偶臂为两力间的距离)。
阻抗中心:在自由空间中物体的阻抗中心就是它的质心。在重力场中它就是重心。是固有属性,受物体周围约束条件而确定。
旋转中心: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转动时所围绕的中心。
玻璃样变:又叫透明样变性,是指牙周膜在受压后所发生的无结构样变性。牙周韧带正常结构消失,血管受压破裂至成分消失,胶元纤维结构不清,形成嗜伊红均质状物质。
直接骨吸收:在大小适宜的矫治力作用下,压力侧牙槽骨的吸收是内面直接发生。
间接骨吸收:当矫治力过大时,则骨的吸收不在牙槽骨内面直接发生,而在稍远处发生骨吸收,这种骨吸收称为~。这类骨吸收的方式呈“潜掘”式,可使牙移动的速度减慢,被治疗的牙过度松动和疼痛。
牙倾斜移动:指牙以支点为中心,牙冠和牙根朝相反方向移动。
牙整体移动:是牙牙冠、牙根同时向唇颊或腭舌、近中或远中的等距离移动至新的位置,此时外力所在的一方向为张力侧,外力所向的另一方为压力侧,分别发生增生与吸收。
转矩:使牙体一部分移动,另一部分限制其移动。通常应用于根转矩,希望牙根移动而牙冠很少移动。
支抗:正畸矫治过程中,任何施于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力,能抵抗矫治力反作用力的结构称为支抗,这些结构可以是牙、牙弓、口唇肌、颅面骨骼。
颌间支抗:用一颌的牙弓和颌骨作支持,以矫治对颌的牙、牙弓和颌骨。
颌外(口外)支抗:是指支抗部位在口外,如用头的顶枕颈部作支持,以矫治牙、牙弓和颌骨。
稳定支抗:在牙周膜面积相等的情况下,整体移动所需的矫治力大于倾斜移动,因此,可以用一组牙的整体移动来对抗另一组牙的倾斜移动,使整体移动的一组牙不动或移动很少,只让倾斜移动的一组牙移动。
差动力支抗(Differential anchorage):同样大小的力作用于两个或两组不同的牙齿,根据其产生的组织反应不同,使需要移动的牙得以移动,不需移动的牙很少移动甚至不动。其基础是牙周膜面积的差异。
最大支抗(Maximum anchorage):支抗是支持矫治力,对抗矫治力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固力概念。最大支抗是正畸牙移动过程中支抗牙的移动不超过拔牙间隙的1/4。
早期矫治:指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一般指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前及高峰期阶段,对已表现出的牙颌畸形、畸形趋势及可导致牙颌畸形的病因进行的预防、阻断、矫正和导引治疗。
阻断性矫治:是对乳牙列期及替牙列期因遗传、先天或后天因素所导致的,正在发生或已初步表现出的牙、牙列、咬合关系及骨发育异常等,采用简单的矫治方法进行治疗,或采用矫形的方法引导其正常生长。
序列拔牙治疗:是应用于替牙颌期通过拔牙手段矫治严重牙列拥挤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又称为萌出诱导及颌诱导。通过有序地拔除乳牙,诱导恒牙进入到较好的牙颌关系中,并最后通常拔除4个第一恒前磨牙,达到解除拥挤,部分地阻断主要畸形的发生。
有限矫治:在正畸治疗中,并不是所有的错颌畸形都可以通过早期阻断矫治得到治愈,阻断矫治对牙颌的矫治是有一定限度的,又称~~。
推磨牙向远中:临床常采用该方法增加牙弓长度,即通过各种矫治装置向远中直立或整体移动恒磨牙以获得解除牙列拥挤的间隙,同时矫正磨牙关系。通常以上6为治疗对象,一般上牙弓每侧可以获得3—6mm的间隙。
矫形扩展:即扩展上颌腭中缝,刺激骨缝内新骨沉积。
正畸扩展:指当腭中缝骨改建效应缺乏时,通过扩弓器释放的力主要作用在两侧后牙,使之向颊侧倾斜移动而扩大牙弓。正畸扩展虽没有中缝效应,但后牙的颊向移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刺激该区域牙槽骨的生长,其长期效果也是稳定的。
功能性扩展:牙弓内外的唇颊肌及舌肌功能影响牙弓的生长发育及形态大小。功能性调节器由于其颊屏去除了颊肌对牙弓的压力,在舌体作用下牙弓宽度得以扩大,牙弓宽度增加可达4mm。
邻面去釉:作为非拔牙矫治方法之一,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矫治措施联合。
功能性III类错he/假性III类错he:根据Moyers凡后天获得、神经参与、下颌向前移位所形成的安氏III类错颌称为~~,其所伴有的下颌前突症状称为功能性或假性下颌前突。
真性III类错he/真性下颌前突:由于上、下颌骨生长不均衡造成的颌间关系异常,表现为下颌发育过度、上颌发育不足,近中磨牙关系、前牙反颌、III类骨面型显著、下颌前突且不能后退。
高角型:下颌平面陡,下颌角大,前牙反覆盖较小,开颌或有开颌倾向。
低角型:下颌平面平,下颌角正常或较小,前牙反覆盖较大,反覆颌较深。
适中型:下颌平面角适中,前牙反覆颌反覆盖适中。
辅助性正畸治疗:通过牙齿移动,为其它牙病的控制和恢复口腔功能的治疗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大部分成人正畸治疗属这类正畸治疗。
小范围移动(MTM):是辅助性治疗的常用手段。指牙齿移动范围及距离较小、矫治目标单一、方法较简单的一类单纯牙性畸形的正畸治疗。其治疗内容,除包括修复前正畸治疗外,还包括成年人中个别牙错位、牙间隙等的矫治,以及作为牙周病、TMD等辅助治疗的小范围内的牙调整治疗等。
综合性正畸治疗:对非骨性或仅有轻度骨性错he畸形的健康成年人牙列进行的全面正畸治疗。这类矫治时间较长,牙齿移动的数量和范围较大,会对颌关系的调整有一定影响。
外科与正畸治疗联合治疗:正颌外科治疗。对成年人严重发育性或外伤性骨性牙颌面畸形,采用外科与正畸治疗联合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矫治。这类患者,只有联合,才能重建牙、颌、面的三维关系,恢复牙颌面的生理功能与颜面美观。
策略性拔牙:拔除现有的受损牙及对牙周或邻牙造成不可逆损害的牙,也是成人正畸治疗中常见的拔牙方式。
复发:错颌畸形矫治后,牙或颌骨都有退回到原始位置的趋势,正畸临床上称之为~。
保持:为了巩固牙颌畸形矫治完成后的疗效、保持牙位于理想的美观及功能位置而采取的措施,它是矫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本平台会及时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