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医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全国口腔修复医疗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许多修复医师纷纷通过进修的方式学习新技术,提高临床水平。口腔修复进修医师都有哪些常见的临床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以专栏的形式陆续推出“口腔修复进修医师常见问题”,敬请关注。下面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姜婷教授对全口义齿咬合调整常见问题的解答。
作者:姜婷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
全口义齿调牙合的目的是什么?
全口义齿调牙合的目的是达到义齿的平衡牙合,包括正中双侧平衡、侧方平衡和前伸平衡,以利于义齿固位、稳定和发挥咀嚼效率。
调牙合后的上颌、下颌及全口义齿如图1~3。
全口义齿调牙合需要分步骤、按顺序进行,牙尖交错位的调牙合最重要,应达到双侧后牙功能尖均匀接触,非功能尖不接触,前牙不接触;然后再进行侧方和前伸运动时的调牙合。
对于全口义齿,如何在口内进行咬合调整?如何达到平衡牙合?
① 选磨牙尖交错位上的早接触点
戴入义齿后,检查咬合情况,把咬合纸放置在两侧牙弓之上,轻叩齿。理想的牙尖交错位应该达到双侧后牙功能尖(上颌腭尖和下颌颊尖)和对颌牙中央窝及边缘嵴均匀接触,前牙不接触。如果双侧咬合接触不均匀,可按照加深沟槽的方法去除有早接触的部位,也就是磨除上颌后牙的颊尖内斜面、下颌舌尖内斜面和颊尖内斜面,直至双侧后牙平衡牙合,保持切牙和尖牙不接触或轻接触(图4)。
图4 选磨牙尖交错位上的早接触点示意图(引自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口腔修复实习手册)
不要轻易调磨牙尖顶(为了保持垂直距离和容易达到侧方牙合平衡)。反复用咬合纸检查,调磨时不要同时调磨上下颌。
② 选磨侧方运动时的早接触点
在牙尖交错位上得到均匀咬合接触后,保留咬合接触点的咬合纸印记,换另一种颜色的咬合纸来进行侧方运动时后牙的咬合检查。应保证前牙尤其是尖牙没有接触。如果后牙有侧方运动时的早接触,则义齿不稳定, 可发生随运动而摆动或脱落,需要调磨早接触点。
工作侧调磨上颌颊尖及下颌舌尖的内斜面(BULL法则)。应注意,为保持垂直距离,在牙尖交错位时的接触点绝对不能调磨。为保持形态,前牙尤其是尖牙处的早接触只调磨上颌牙的舌
在平衡侧,调磨下颌颊尖的近中内斜面(MIBL法则)或上颌腭尖的远中内斜面(DILU法则)。如图5。
图5 选磨侧方运动时的早接触点示意图(引自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口腔修复实习手册)
③ 选磨前伸运动时的早接触点
下颌作前伸运动直到前牙切缘相对,调磨时主要磨改上前牙舌侧;如需调改下颌牙外形,也可调磨下前牙切缘。后牙主要磨改上颌牙的远中斜面或下颌牙的近中斜面。调磨后, 使各个人工牙的前方磨耗面均等接触,可作滑行运动(图6)。
图6 选磨前伸运动时的早接触点示意图(引自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口腔修复实习手册)
其他选磨时的注意事项如下所示:
1、调磨时只调磨牙面上咬合纸印记显示的早接触点;
2、每调磨一次,要擦掉旧的咬合纸印记,重新检查;
3、只调磨小面积的咬合纸印记时,用小圆钻调改;
4、调磨是不可逆的,所以应该少量、多次调磨;
5、调磨后会出现磨耗面,调改磨耗面到和牙合平面夹角大于20度;
6、调磨过程中随时注意不能降低确定好的垂直距离。
单颌总义齿有哪些注意事项?
单颌总义齿的对颌牙是天然牙时,先修整对颌牙列的牙合曲线,使之基本平滑无倾斜;磨改过高牙尖。调磨后牙咬合面形态,扩大正中自由范围。排牙时,前牙呈浅覆牙合,咬合接触追求舌向集中牙合效果;人工牙用耐磨的超硬树脂牙,减径减数,降低咬合力;基托加金属网辅强或设计金属板人工牙。
覆盖全口义齿的几个注意事项?
基牙保留标准:覆盖全口义齿的基牙一般要在完善根管治疗后截除牙冠,保留牙根。将牙根表面或用铸造根帽保护、或将根管口树脂充填、或者设计根上附着体来加强义齿的支持、固位和稳定。保留的原则应首先从义齿的整体设计考虑,追求简单牢固,避免过于繁杂的设计。其次考虑基牙负荷能力、保留牙齿数目及位置、保留后对减少牙槽骨吸收的影响。还要考虑保留后口腔卫生状况的维持以及总体治疗时间、费用等。
上颌义齿容易获得良好固位,可以少留天然牙,而下颌尽量保留2个以上牙根,设计根上附着体辅助义齿固位。上颌前牙区残根、牙槽骨过丰满者,排牙困难,容易造成前牙过突,要特别注意。可以考虑先将残根残冠用全冠的方式恢复外形,后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或者拔除造成牙槽嵴过丰隆的牙齿。如果既不能冠修复,患者也不愿意拔牙,则需要进行充分的医患沟通,预先交待修复后不可避免出现的诸如前牙过突影响美观发音等问题,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这种情况下的义齿设计也可考虑在金属支架上直接烤塑形成前牙形态。
作者简介
姜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口腔修复学和口腔生理学的医教研工作。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本科,1992年获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齿学博士学位。1999 年起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工作,2010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09年-2010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牙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在国内外SCI期刊以及核心杂志发表专业论著50余篇,主编及翻译著作十部,包括《全口咬合重建》、《实用粘接修复》等,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担任《国际修复学杂志》(Int J Prosthodont)等多家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来源:原创 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