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志文曹代娣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科
腺性唇炎是以唇腺增生肥大,下唇肿胀或偶见上下唇同时肿胀为特征的唇炎,目前临床上将此病分为三型:①单纯型,②浅表化脓型,③深部化脓型。深部化脓型腺性 唇炎系在单纯型及表面化脓型基础上反复脓肿引起深部感染而致,并发生瘘管,长期不愈可发生癌变,国外文献报告本病的癌变率可高达18%~35%,有些学者如Eveertt等指出本病应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目前对此型唇炎尚无特效疗法,由于发病率极低,往往导致临床方面的漏诊和误诊。
一、病例报告
患者,男,49 岁,务农,因下唇反复糜烂1年、肿痛2日就诊。患者一年来无明显诱因下唇反复糜烂、渗血、结痂,无肿胀、无痒感,曾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口腔扁平苔 藓”,泼尼松龙局部注射后糜烂好转,但病情反复。近两日下唇突发肿胀,自行擦拭复方替哨唑含漱液后无效。“病毒性乙型肝炎”、“牙痛史”,否认“高血 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结核”、“伤寒”及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相关遗传病史。吸烟十五年,半包/日;饮酒二十年,半斤/日;无咀嚼槟榔嗜好。
查体见:下唇弥漫性肿胀肥厚,外翻,唇红区表面结痂及色素沉着斑,去除痂皮,轻挤可见浑浊液体溢出;32、33相对应唇粘膜瘘管口脓液溢出;余唇粘膜可见多处粘膜下脓肿(图1)。
触诊下唇质较硬,可触及多个绿豆大小结节,质中偏硬,触痛明显。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差,31残冠,变色死髓牙,叩诊(+),根尖片示:31根尖区一约0.3×0.5cm大小类圆形低密度影,暗影周缘呈云雾状,身体其余部位未见明显皮损。
血常规:GRAN%:72.20%,MPC:20.00g/dl,余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确诊为:①深部化脓性腺性唇炎;②31根尖肉芽肿。
挑破下唇粘膜小脓肿,形成六个小瘘口,脓性分泌物溢出,反复冲冼后置引流条,每日生理盐水冲冼脓腔,更换引流条,并予以头孢硫脒及甲硝唑抗炎抗感染治疗,患者下唇肿胀及疼痛逐日减轻,第七日患者下唇恢复约正常大小,触诊无疼痛,瘘管口基本愈合,予以理疗。
半月后复查:下唇完全愈合,原瘘管口疤痕形成,拔除31。三个月后复诊,下唇恢复至正常大小,触诊柔软(图2),无复发症状及体征。
二、讨论
深部化脓型腺性唇炎临床上较罕见,目前国内对此疾病相关文献报道极少。1870年,Volkmann首次对腺性唇炎进行报道,我国姚丽艳等人收集187例病理诊断为口腔黏膜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出腺性唇炎所占比例为3.2%。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先天性因素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一些学者如Eveertt等人指出局部刺激因素的作用,长期暴晒,遭受风尘或化学物质的刺激,过度的吸烟,饮酒,根尖病灶等等,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系,而本报告中患者具有长期吸烟、饮酒、暴晒及遭受风尘刺激等历史,31根尖肉芽肿,支持了局部长期刺激因素的作用。
腺性唇炎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疾病,不易根治,有报告一些疾病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Touraine报告132例患者中24例恶变(18%),另一报告29例中有10例恶变(35%),对于反复迁延不愈患者,必要时应做病理检查排除癌变。
本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首先应去除诱因,治疗口腔病灶,保持口腔卫生;可局部注射激素,亦可口服10%碘化钾溶液,应注意碘过敏者禁用;化脓感染时,用抗生素控制炎症;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唇肿明显外翻时,可考虑手术成形,亦可考虑放疗。
本例患者起病快,就诊时即为急性化脓期,切开引流、抗炎抗感染治疗后唇部伤口愈合,需定期严密追踪观察是否癌变。
腺性唇炎应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如鉴别困难需借助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①肉芽肿性唇炎:一般从唇一侧发病,逐渐向另一侧进展,易形成巨唇,且不易消退。唇皮肤潮红肿胀,有硬结感,触压不产生压痕,唇肿时轻时重,但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②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以下唇多见,且可同时发生于颊、腭等部位,病损以干燥出血、糜烂脱皮为主。
③淋巴管瘤:多为先天性,好发于唇、舌、颊、颈部,粘膜表面不平,常呈结节状,白色或浅黄色,柔软有光泽的颗粒小球状突起,可形成巨唇,病理检查可确诊。
④唇部黏液腺囊肿:该病常单发,呈淡黄色柔软之肿块,周界清晰,有时突出于黏膜表面呈疱状,有进食后肿胀明显增加史,或自行破裂消失后又自行长大史。
深部化脓性腺性唇炎发病率极低,临床上极少见,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且该病恶变率较高,常因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口腔科医生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来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第28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