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永秀1 孙东业2 翦新春1(通信作者) 毛秋华1 程亚楠1 徐普1
作者单位: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南省口腔医学中心口腔黏膜病科,海口 570208;2.海南省血液中心,海口 570311
[摘要] 目的 研究海南省海口地区嚼食干鲜槟榔嗜好的不同对口腔黏膜疾病发病和癌变的影响。方法 将1 722例有咀嚼槟榔嗜好的人员按嚼食槟榔嗜好不同,分为嚼食鲜槟榔和嚼食干槟榔两组。采用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定期复诊的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罹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口腔白斑(OLK)、口腔扁平苔藓(OLP)3种口腔黏膜疾病的年龄、人数、发病时间以及是否癌变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1 722例咀嚼槟榔人群中,嚼食干槟榔组(704例)与嚼食鲜槟榔组(1 018例)黏膜病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病高峰年龄提前(P<0.01)。2)咀嚼干槟榔组5年内所致OSF、OLK和OLP的发病率及口腔黏膜疾病的总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咀嚼新鲜槟榔组(P<0.01)。3)嚼食干槟榔组口腔黏膜疾病癌变率高于嚼食鲜槟榔组(P<0.01)。结论 嚼食干槟榔比嚼食鲜槟榔的致病性和致癌性更强,干槟榔中过多的有害成分在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和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干槟榔;鲜槟榔;口腔黏膜疾病;口腔癌;海南
口腔黏膜病与咀嚼槟榔密切相关,特别是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和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等疾病[1-3]。口腔黏膜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肉体痛苦及功能障碍,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口腔癌前病变[4-5]。槟榔嚼食人群在我国大陆主要分布在海南和湖南,但两地嚼食槟榔的习惯不同,海南作为我国槟榔的最大原产地,当地居民有食用新鲜槟榔的习惯,其方法是将七至八成熟的鲜槟榔果(绿色)切成几瓣,用荖叶包着白灰(用蚌灰或石灰调制而成)混在口里嚼,而湖南作为槟榔的最大加工地区,干槟榔十分流行,干槟榔是把鲜槟榔果煮熟熏干,再经腌制点卤等特殊处理后食用,即常见的袋装槟榔。两省近年来经贸往来人员交流频繁,为更好地采集有嚼食干鲜槟榔不同嗜好者的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本研究通过对1 722例有着嚼食干鲜槟榔不同嗜好人群的临床资料分析,初步探讨嚼食干鲜槟榔对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及癌变的影响程度。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龙昆南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以及口腔医学中心黏膜病科就诊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60岁,有咀嚼槟榔嗜好,共计1 722例。按嚼食槟榔嗜好不同,分为嚼食鲜槟榔和嚼食干槟榔两组。
1.2 调查方法和标准
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籍贯、民族、咀嚼槟榔的种类、时间、频率、症状及发病情况。临床主要检查口腔黏膜健康及病变部位,包括问诊、视诊、触诊和全口检查。所选对象均经定期复诊及病理检查,确定罹患黏膜疾病的时间和性质。OSF、OLK、OLP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黏膜病学》[6]。
1.3 调查人员和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口腔专业医师和护士就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培训,对检查的各个步骤进行标准化,在明确目的、意义以及培训合格后开展现场调查和口腔检查。在良好灯光下对每位调查对象的口腔进行仔细的视诊和触诊检查,取活检时应深及肌层。认真记录和核对,对错误信息及时纠正。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SP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咀嚼槟榔的一般情况
1 722例咀嚼槟榔的调查对象中,嚼食干槟榔704例,以南方汉族,特别是湖南长沙、湘潭人为多,发现口腔黏膜疾病患者177例(25.14%),患病年龄(37.50±9.76)岁,患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嚼食鲜槟榔1 018例,以海南汉族和黎、苗等少数民族为多,发现口腔黏膜疾病患者243例(23.87%),平均患病年龄(42.24±7.22)岁,患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嚼食干槟榔组与嚼食鲜槟榔组黏膜病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χ2=0.36,P>0.05),但在30~40岁年龄组嚼食干槟榔黏膜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嚼食鲜槟榔的患病率(χ2=10.84,P<0.01),说明嚼食干槟榔可致口腔黏膜病的患病高峰年龄提前(表1),平均患病年龄呈年轻化。
2.2 咀嚼干鲜槟榔与口腔黏膜疾病发病时间的关系
在咀嚼干槟榔组704例中,嚼食5年内检出口腔黏膜疾病患者72例(10.23%),其中OSF患者57例,OLK患者27例(并存OSF患者12例),OLP患者10例(均为并存OSF患者),发病率分别为8.10%、3.84%、1.42%。在咀嚼鲜槟榔组1 018例中,嚼食5年内检出口腔黏膜疾病患者58例(5.70%),其中OSF患者51例,OLK患者11例(并存OSF患者4例),OLP患者3例(均为并存OSF患者),发病率分别为5.01%、1.08%、0.29%。咀嚼干槟榔组5年内所致OSF、OLK和OLP的发病率及口腔黏膜疾病的总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咀嚼新鲜槟榔组(χ2值分别为6.75、14.63、7.04、12.24,P值均小于0.01)。
2.3 咀嚼干鲜槟榔对口腔癌变的影响
咀嚼干槟榔组177例患有口腔黏膜疾病者中,病理检出口腔癌患者21例(11.86%);咀嚼鲜槟榔组243例患有口腔黏膜疾病者中,病理检出口腔癌患者10例(4.12%)。嚼食干槟榔组口腔黏膜疾病癌变率高于嚼食鲜槟榔组(χ2=9.00,P<0.01),长期嚼食干槟榔的口腔粘膜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癌变。
3 讨论
槟榔作为一类致癌物,对口腔黏膜的危害主要包括槟榔碱、鞣质和亚硝胺等的化学刺激和槟榔粗纤维的机械刺激。Harvey等[7]发现,槟榔碱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合成胶原,其水解产物槟榔次碱的作用更强。此外,槟榔碱亦可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质吞噬作用,从而抑制结缔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生理修复[8]。研究[9-12]进一步证实:槟榔碱具有明确的细胞毒性和致突变性,影响细胞的增殖周期和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但事实上人们食用的槟榔咀嚼块并非单一的物质,槟榔果只是槟榔嚼块的主料,海南本地嚼食者通常嚼食鲜果,而在湖南通常嚼食经加工后的干槟榔,干槟榔的有害成分更加复杂,如熏制后的干果苯并芘严重超标以及铅、砷、氟和有机磷农药的污染,成品中还要添加香精、甜味剂、防腐剂等多种化学成分,同时干槟榔纤维较粗硬,对黏膜损伤较大。不同的添加物和制作方法势必对槟榔嚼块的生理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13]显示,鼠类长期服用槟榔制品可以促进包括苯并芘在内的多种致癌物质的致突变作用,尤其是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槟榔提取液和槟榔碱与口腔健康的关系,但鲜有对嚼食槟榔种类不同(即槟榔自身生物成分和不同添加成分及物理因素)对口腔黏膜疾病及其癌变影响的研究。
本文以湖南和海南分别有着嚼食干鲜槟榔习惯的两组人群为研究对象,发现嚼食干、鲜槟榔对口腔黏膜疾病的总体发病率无明显影响(P>0.05),但嚼食干槟榔可致发病高峰年龄提前,平均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5年内嚼食干槟榔组OSF、OLK和OLP的发病率及口腔黏膜疾病的总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咀嚼新鲜槟榔组(P<0.01)。以上说明短期内嚼食干槟榔引起口腔黏膜疾病的效应比嚼食鲜槟榔的致病性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干、鲜槟榔两种习惯吃法咀嚼块成分以及物理性状不同所致。同时由于二者总体发病率相似,提示嚼食槟榔致黏膜发病有量效及时间的依赖性[14],长期嚼食鲜槟榔发病率也能达到嚼食干槟榔的水平。本研究还发现,嚼食干槟榔组的口腔黏膜癌变率(11.86%)明显高于嚼食鲜槟榔组(4.12%)。饮酒、吸烟及咀嚼中添加烟草等非槟榔因素可增加口腔黏膜的癌变率[15-18],由此推断干槟榔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外源性有害物质应该是导致口腔癌变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与翦新春等[19]认为的槟榔咀嚼物中致癌因子同时也来自于添加剂的报道相似,邵小钧等[20]也认为槟榔咀嚼块中不同添加成分对于口腔癌的发病有着直接和重要的联系,从而揭示了嚼食干鲜槟榔种类的不同也是口腔黏膜疾病癌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咀嚼槟榔可导致口腔黏膜疾病以及口腔癌的发生虽已被证实,但不同的咀嚼习惯及槟榔咀嚼块不同的添加成分对口腔黏膜疾病发病的影响却很难给予评估。本研究通过对有着嚼食干鲜槟榔不同嗜好的两组人群进行临床调查分析,证实了干槟榔在致病性和致癌性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特别是致癌作用,长期嚼食危害性更大,这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表明槟榔咀嚼块中不同的添加成分对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来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8月第3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