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来源:刘思琦,温馥嘉,陈桦,等.锥形束CT曲面重建片与曲面体层X线片牙根近远中倾斜角度的比较[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1):9-14.) 口腔颌面锥形束CT (oro-maxillofacial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最早为1998年由意大利工程师Mozzo报道的意大利Quantitative Radiology公司生产的NewTom 9000和日本口腔颌面放射学家Arai 报道的“Ortho-CT”。我国于1999年引入意大利产锥形束CT NewTom 9000。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台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也因此使我国成为国际口腔医学界较早应用锥形束CT的国家之一。2005年我国引入日本森田公司产Accuitomo-3 DX锥形束CT机,并广泛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牙体牙髓相关疾病的检查。目前,我国已拥有意大利、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生产的多种锥形束CT机型,我国自行研制的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也开始推向市场。与传统医用CT给医学影像学带来的划时代进步一样,口腔颌面锥形束CT给口腔颌面放射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名称目前尚未统一。国外口腔医学文献中较常使用的名称有“cone beam CT”“oro-maxillofacial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maxillodental cone beam CT”以及“dental cone beam CT”等。国内口腔医学文献中较常见的名称有“牙颌面锥形束CT”“锥体束CT”“锥形束CT”“锥束CT”“锥体束计算机断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及“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可见对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称谓比较混乱。鉴于近年来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的扫描视野已有了较大的改进,由最初的小、中视野扫描发展为目前集小、中、大视野扫描于一体的锥形束CT机,应用范围明显扩大,已可进行口腔颌面部乃至全头颅骨病变的检查;同时,也为了与用于放射治疗辅助设计用的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机加以区别;笔者建议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oro-maxillofacial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这一称谓命名专用于口腔颌面部检查、诊断的锥形束CT机。 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口腔颌面放射学设备仅能提供二维图像的历史,其可以三维显示口腔颌面部的病变结构,协助医师提高诊断能力。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以其相对低的辐射剂量、高空间分辨率、可提供良好的硬组织结构三维图像、检查费用和设备购置费用相对较低以及设备占用面积和空间较小等诸多优点而日益广泛地用于口腔医学临床。 口腔颌面锥形束CT引入我国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口腔颌面锥形束CT工作原理、辐射剂量研究及临床研究等方面。临床研究及应用涉及辅助图像引导放疗技术设计、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口腔种植学、口腔正畸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多个领域。现对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在国内主要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简要叙述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我国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方面:我国最早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研究报道是2003年发表的关于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进行关节造影的研究。之后,相继进行了有关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髁突骨松质结构以及关节间隙等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口腔颌面锥形束CT检查已成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强直、创伤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全身性疾病累及颞下颌关节以及髁突骨瘤、骨软骨瘤等颞下颌关节占位性病变检查的重要影像学方法。但对于大多颞下颌关节占位性病变,仍需采用传统的医用CT及MRI检查。 2.口腔种植学: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问世使我国口腔种植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大提高了我国口腔种植学的临床水平,其可于种植术前对拟种植部位牙槽骨形态、骨质及骨量进行准确的评估,明确种植体拟放置位置是否适当及种植体与上、下颌骨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如上颌窦、鼻腔、鼻腭管、下牙槽神经管、颌下腺窝以及颏孔和下颌前部的神经血管走行管道等。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应用可为牙种植术前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牙种植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种植导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系统开始逐渐应用于口腔临床,将进一步提高口腔种植学的临床水平。我国学者近年对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口腔种植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如评估腭部种植体的植入部位,结合三维激光扫描的仿真颌骨模型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牙种植中数字化曲面体层X线片与锥形束CT应用的对比以及锥形束CT与Simplant软件口腔种植模拟的研究等。 3.口腔正畸学: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为口腔正畸临床工作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条件。我国学者采用锥形束CT对牙槽嵴裂患者上中切牙的长度进行测量,对锥形束CT转化头颅侧位X线片定点的精确性、正畸牙移动早期牙根吸收,锥形束CT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HE畸形对咽腔间隙的影响,成人安氏Ⅱ类错HE畸形颅颌面骨性结构,以及应用锥形束CT评价颅颌面的不对称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此外,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口腔颌面锥形束CT可用于与正畸治疗相关的多生牙、埋伏牙检查,颌面骨质情况的了解以及头影测量等。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自身配置的软件可十分方便地完成空间距离及角度的测量,从而为头颅骨结构的三维观察和测量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随着口腔正畸医师对临床中出现的颞下颌关节问题的日益重视,口腔颌面锥形束CT检查成为排除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病变的重要手段。 4.牙体牙髓病学:我国学者近年来对锥形束CT在牙根折裂诊断方面的价值,对邻面龋、HE面龋锥形束CT诊断的准确性,上颌切牙根尖周炎骨病损的锥形束CT三维分析,上颌第二磨牙牙根根管数目以及根尖周指数在慢性根尖周炎诊断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临床上对牙体牙髓及根尖病变的诊断仍应主要采用普通或数字化根尖X线片。口腔颌面锥形束CT则多用于疑难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以清楚显示牙发育畸形、根管的解剖变异、根管充填情况以及牙骨质的情况等,可明确有无牙根折裂、根管侧穿以及较小的根尖病变和牙根内外吸收等;而对于邻面龋(牙釉质龋+牙本质龋)的诊断,与数字化根尖X线片相比锥形束CT无明显优势,但其辐射剂量却远大于数字化根尖X线片。 5.牙周病学: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牙周病学领域主要用于牙槽骨细微骨质变化的观察,可精确显示牙槽骨骨质缺损、牙周袋骨变化及根分叉病变等,特别是对后牙牙槽骨颊舌侧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根尖X线片及曲面体层X线片。我国学者采用锥形束CT测量离体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并对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以及牙龈厚度等进行了研究。 6.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锥形束CT可用于颌骨病变的检查,如埋伏牙定位、拔除埋伏下颌第三磨牙前明确牙根与下颌管的关系、颌骨囊肿、肿瘤及骨折等。也有学者报道了在牙槽突裂植骨方面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经验。然而,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颌面部较大的创伤、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以及软组织疾病或颌骨病变累及软组织时,口腔颌面锥形束CT仍无法取代传统医用CT。 7.其他方面:还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其本学科或与临床多学科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锥形束CT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锥形束CT测量健康人牙齿外部形态数据的可行性研究、锥形束CT评价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研究、锥形束CT在下颌第一磨牙桩道制备中的应用研究、锥形束CT诊断上颌前牙区多生牙价值的研究、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曲面体层X线片和锥形束CT对上颌前部埋伏牙定位的对照研究、锥形束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管形态的研究、锥形束CT评价离体牙槽骨高度准确性的研究,以及应用锥形束CT评价颅颌面不对称的研究等。一、关于命名
二、临床研究及应用
三、发展趋势及潜在问题
我国口腔医学界对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临床应用的价值有一个认识过程。最初几年,认识不够。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型不断涌现并进入我国市场,这对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我国口腔临床医学应用的普及以及提高我国口腔颌面放射学诊断水平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鉴于临床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口腔颌面锥形束CT技术仍将更进一步发展,在我国临床的应用也会更加普遍。然而,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学者和广大口腔医学临床工作者均应有一个正确的、清醒的认识,要注意严格掌握好口腔颌面锥形束CT检查的适应证,正确评价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价值,避免潜在的过度检查和过度应用问题的发生。 对口腔颌面部同一部位进行检查时,与一般传统医用CT比较,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但与口腔颌面部常规应用的X线片相比,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却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此外,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大小与所采用扫描视野的大小及不同的扫描条件密切相关,可以有较大的区别,不能概而论之。因此,在确定拟对患者进行口腔颌面锥形束CT检查后,仍必须考虑尽量减少辐射剂量,以患者最小的代价,为患者获取最多的诊断信息资料。 美国口腔颌面放射学会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锥形束CT临床应用与诊断的执行意见陈述”,欧洲口腔颌面放射学会于2009年发布了“关于锥形束CT使用的基本原则”,2012年欧洲放射防护委员会发布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牙颌面锥形束CT应用指南”,对口腔颌面锥形束CT使用的基本原则、医师责任、资料存储、辐射安全和质量保证以及对相关医师的培训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鉴于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我国临床的使用情况以及日益普及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应尽早拥有适合于我国临床实际情况的口腔颌面锥形束CT使用指南。 志谢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图书馆李晓霞馆长在相关资料检索及整理方面给予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马绪臣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名誉主编、European Medical Imaging Review顾问及多本专业杂志编委;曾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总编、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会主席。国内外共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包括Arthritis & Rheumatism、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主编专著5部,主编高等医学院校教材2部,先后获北京市、卫生部及国家教委等多项科技成果奖。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所指导博士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