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开合的定义:
1:根据Nahoum(1975)和Ellis(1985)的定义:上下颌完全咬合时,上切牙牙冠未能覆盖下切牙牙冠的切1/3。(这一概念中还混杂着前牙对刃)
2:Moyers(1975):一颗或多颗牙齿与相对牙弓上的牙齿缺乏功能性接触。(此概念还包括垂直开合和水平开合两种情况,着重于功能性因素。)
3:英国标准协会(1983)规定前牙开合是指:后牙处于最大咬合位时,下切牙在垂直方向上未被上切牙覆盖且与之无咬合接触。(后牙处于咬合位时,下切牙与上切牙或腭粘膜均无咬合接触的切牙关系为不完全覆合。故,水平开合实际是一种不完全覆合。)
第二:开合畸形的分类:
轻度开合:垂直开合度<3.0mm,伴有上下颌前牙萌出不足或前部齿槽发育不足,上下颌后牙萌出过度和(或)后部齿槽发育过度,上下颌前牙唇向倾斜。
中度开合:垂直开合度为3~5mm,合平面倾斜度较大,常伴有骨骼因素的异常,下颌平面角陡,下面高增加,后面高减小。
重度开合:垂直开合度﹥5mm,合平面严重倾斜,下颌平面角和下颌角陡,面下1/3高度明显增加,明显的骨性开合多表现为长面综合征。
第三:开合畸形的临床分类:
类Ⅰ:牙齿槽型开合。表现为上下前牙唇倾、前部牙槽骨高度发育不足,但骨骼畸形不明显。
类Ⅱ:下颌顺时针旋转型开合。下颌呈顺时针旋转、后下/前下面高比例减小、腭平面向下倾斜、有Ⅱ类错合倾向。
类Ⅲ:长面型开合。此类患者有长面综合征的特征,不仅前面高增大,后面高也较大,升支高度基本正常,但后部牙槽骨发育过度。
类Ⅳ:上颌逆时针旋转型开合。主要以腭平面向上倾斜为其特征性表现,可以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牙齿或骨骼异常。
类Ⅴ:严重骨性Ⅲ类开合。除骨骼畸形严重、牙齿代偿明显外,颜面外观多难以接受,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下图)
第四:开合畸形的诊断:
(一)关于四边形分析法
四边形分析法是有DiPaolo于1969年提出的,其可以将牙源性、骨源性或两者兼有的前牙开合加以区分,这种分析法不考虑牙合的关系如何,只考虑颌面复合体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骼特征,提供了个性化得分析方法。
下面部比例平衡的概念:是指上颌基骨长度(Max.Lth)与下颌基骨长度(Mand.Lth)之间为1:1,且等于下前面高(ALFH)与下后面高(PLFH)的平均值。
即:Max.Lth= Mand.Lth=(ALFH+PLFH)/2。标准差为1.5mm。
通过四边形分析可以了解上下颌之间大小差异,并确定大小异常是发生在上颌还是下颌,对判定外科治疗还是正畸治疗也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聚合生长型的开合治疗效果较好,开张生长型的开合尤其是前面高和后面高都比较大的病例(即类Ⅲ,长面型开合)治疗难度较大。
(二)MEAW分析法
为了反应骨骼在二维(即垂直向和矢状向)方向上是否存在异常情况,需要确定以下几个概念:
1.ODI(覆合深度指数):
在错合畸形机制中,垂直向生长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项目中,下倾平面角、合平面角、面高等与覆合关系等项目具有很大的个体变异,因而具有不可靠性,尤其对于开合病例而言,以可靠的指标来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为此,Kim先生提出了ODI的概念。
ODI的计算方法及正常值范围:
ODI =AB-MP+PP-FH
APDI正常值范围为:
白种人:81.37±3.79
韩国人:81.04±4.35
中国人:81.10±4.04
(77.06~85.14)
APDI在错合畸形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a.APDI值越小则表示患者为II类错合或具有II类错合趋势;
b.APDI值越大则患者为III类错合或Ⅲ类错合趋势。
c.在其它因素相同时,腭平面前上倾斜时,II类错合趋势;腭平面前下倾斜时,IlI类错合趋势。
d.治疗中APDI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结果的稳定性。
3.CF(CombinationFactor),1994年
Kim先生在1979年的Angle正畸杂志上提出了CF的概念,他通过对30例拔牙矫治和25例非拔牙矫治Ⅱ类l分类患者的对比性研究发现:ODI越小,则需要拔牙矫治的可能性大;APDI越小,骨性不调程度越大;治疗后的APDI比正常值越小时,复发的可能性大,应进行拔牙矫治,因此他提出了综合ODI和APDI两种指标的指数:即CF=ODI+APDI
(2)上下磨牙近中倾斜
(3)上下前牙唇倾
(4)上切牙切端未超过上唇下方2mm
(5)下颌无明显的Spee曲线
3.开合畸形是否需要进行减数治疗,如果存在以下问题一般要考虑减数治疗:
(1)轻中度的骨畸形
(2)前部牙齿拥挤或前突明显
(3)后部牙齿近中倾斜(第三磨牙阻生)
(4)面型较突
(5)骨量不足
4.如果确定拔牙,那么拔牙位置的确定:
拔前磨牙的指证:
(1)上下前牙较唇倾,期望通过“钟摆效应”内收前牙增加覆合
(2)前牙区有明显的覆合
(3)面型较突
拔除磨牙指证:
(1)存在后部拥挤(磨牙近中倾斜、第三磨牙阻生)
(2)希望通过“楔形效应”降低后牙高度或前移磨牙以减小开合
(1)希望维持原有面型
对于同时存在矢状向畸形的病例,还可以通过前后牙配合减数(即上颌减数前磨牙、下颌减数磨牙;或上颌减数磨牙、下颌减数前磨牙)来达到关闭开合、纠正矢状不调的目的:
(1)综合运用“钟摆效应”和“楔形效应”
(2)减数前磨牙以解除前部拥挤、内收前牙
(3)减数磨牙以解除后部拥挤、降低后部牙槽高度
(4)治疗后磨牙为完全远中或完全近中关系,但尖牙应为中性关系
第七:通过“楔形效应”来改变颌骨结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三角函数原理
来源:丁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