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一理论问世后在人力资源、教育、企业薪酬制定等领域运用广泛,至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股权激励作为人力资源与投资银行高度交叉的学科,同样也有着与其适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基于这一理论,作为主体的公司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需从员工的角度考虑股权激励方案能否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避免只关注公司主观需求,而忽视激励对象客观诉求。
1、 方案可获取利益的需求
参与股权激励的员工,都希望能够从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中获取工资之外的额外收益。笔者在企业一线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宣讲时,不同企业不同员工都会不约而同问一个问题:如果参与本次激励计划,我能赚多少钱?获取收益是员工参与股权激励的初衷,员工对收益的追求是公司需着重考虑的基础性要素。
2、 方案预期可实现的需求
股权激励计划对员工来说应该是可实现、可落地的。对于公司来说,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调动员工积极性以促进整体业绩的提升是公司的基本出发点,因而会对激励对象加之一定的业绩考核条件。而这个条件对员工来说,应该是可触及的。公司应结合自身客观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行权条件。过于严苛的行权条件,虽然能防范员工的自利行为,有利于提高公司价值,但同时打压了员工的积极性,结果事与愿违。因此,采取小步快跑激励方式,把股权激励当作公司制度文化来建设,是一条优选路径。
3、 对公司归属感的需求
从普遍的市场情况来看,参与公司股权激励的一般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在满足这部分人员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股权激励应当着力考量如何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促进其由“打工者”向“主人翁”的转变,加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4、 对公司话语权的需求
作为被公司纳入股权激励的员工,肯定有其与公司相匹配的价值。而这部分核心员工,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往往会形成自己对工作的特有认知,一定希望自己的创意能够得到尊重,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得到倾听。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应保持言路畅通,并得到及时反馈,促进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正向反馈、良性循环。
5、 自我发展的需求
对于有长期经验积累,工作能力突出的员工来说,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他们会寻求自身的长远发展。一个好的股权激励方案,亦应充分考虑如何充分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求,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与公司价值的双赢。
股权激励不仅让人有效的做事,更致力于让人愉快的做事,因此,股权激励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随着知识之岛的开拓,无知的海岸线也将蔓延。”19年来,荣正人在股权激励领域开拓知识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
来源:八九点钟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