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不习惯高速手机。强烈的气流和水流确实会引起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我们把弯机和高速放在一起让孩子去适应,是因为这两个工具涉及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感觉。
试想一下,高速手机在口腔内工作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呢?非常复杂对吧?依你的认知水平你都很难描述清楚,更何况是如此敏感的孩子呢。所以,这里边的诀窍就是,你要提前把感觉告诉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去感觉!因为你无法把握孩子感受到的究竟是什么。这是催眠式沟通的核心所在:趁对方情绪高涨、意识弱化的时候,偷偷将你希望对方将要体验到的感受输入其潜意识。这样,在潜意识控制下,他就会体验到你所希望的东西。
举个例子:今天晚上和朋友吃饭,点了一盆水煮肉片,服务员是这么介绍这道菜的:这道菜是我们的厨师长的拿手好菜;厨师长是巴拉巴拉;这道菜用料特别讲究,辣椒是巴拉巴拉,肉是巴拉巴拉;你吃到嘴里,会觉得特别爽滑鲜嫩,辣和麻的回味如何如何。大家一吃,真是那么回事,都夸这道菜做的好。试想,如果服务员过来,告诉你这是水煮肉片,你尝尝觉得味道怎么样?答案绝对是五花八门,搞不好很多负面的评价就会冒出来,还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
这就是催眠式沟通的威力。
好,继续诱导。檬檬你真棒,一会儿就认识五个好朋友了(再回顾一下),现在只剩最后一个好朋友了,就是小-蜜-蜂。我们的小蜜蜂有两个,胖的小蜜蜂和瘦的小蜜蜂。你猜一下哪个是胖的?哪个是瘦的?(把弯机和高速拿出来,让孩子猜。随便他怎么猜,告诉他答对了,这个是胖的,那个是瘦的)。小蜜蜂会飞吗?飞的时候会有声音吗?我们先听一下胖的小蜜蜂是怎么飞的。(弯机上个小毛刷或者橡皮杯,空转,让孩子听声音,观察反应)。小蜜蜂怎么帮助牙齿宝宝呢?你看,牙齿宝宝身上有一大团脏东西,我们用小夹子夹出去;小一些的用小钩子钩出去;再小的呢?就用小蜜蜂把它刷出去。胖的小蜜蜂碰到牙齿宝宝的时候,牙齿宝宝会感到痒痒的、痒痒的。来来来,这个手指头扮演牙齿宝宝,看看是不是痒痒的(转动弯机,一定要用非常慢的速度,在孩子指甲上碰一下,观察孩子反应)是痒痒的吧?如果孩子很平静,可以在手指上多试几下;如果出现惊恐的表情甚至是逃避行为,需要再想别的办法。
如此,你已将弯机工作时孩子的感觉严格限定在“痒痒的”几个字上边,未来,不管孩子体会到什么,他的本能反应都是“痒痒的”。
现在,胖的小蜜蜂要和檬檬的牙齿宝宝打个招呼了。脑袋找到枕头、腿伸直、销售放在腿边、啊啊啊(把弯机放到口内,注意支点,不要转到,碰一碰牙齿)你好,你好,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蜜蜂,我碰到你们的时候你会感到痒痒的(轻轻转动弯机,观察孩子反应,逐步加速)。如果孩子平静接纳,继续下边的流程。
高速手机的诱导方法相似,只是“痒痒的”变成“凉凉的”,同样需要在自己的手上尝试、孩子手上尝试,再过渡到口内。高速手机工作时需要吸引器的配合,大象鼻子对于增进孩子的兴趣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孩子张口稳定、高速手机在口内能坚持5个数,应能配合简单治疗。
许多孩子,尤其是有过约束治疗经历的孩子,对高速手机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各种表现不一而足,尤以转移注意力型和舌头乱动型最为磨人。这类孩子不光考验行为诱导人员的耐心和爱心,更是对家长信念的考验,因为他们往往需要数十次的诱导才能逐步消除恐惧,慢慢开始接受治疗。
对于表麻膏和局部麻醉的诱导,原则和方法基本类似。核心还是把未来的感觉告诉孩子,比如使用表麻膏后的感觉是“小蚂蚁在爬”;麻醉注射时的感觉是“胀胀的”;局部麻醉后的感觉是“长胖了、厚厚的”。
行为诱导的基本过程就是这些。理解了行为诱导的基本逻辑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组合灵活应用,最后发展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结合视频资料,理解起来可能更为直观。奈何条件受限。用文字描述出连续的画面感十分困难,充分发挥想象力吧。
重复是催眠式沟通的核心技巧。行为诱导过程中大量应用重复的方法,每次诱导的内容其实没有什么差别。时间长了,确实会智商下降,习惯就好。
明天继续,来点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