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是行为诱导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要让家长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今天带孩子来尽管什么也没干,但对孩子有益,付出这点时间是值。
不过,大家需要注意,家长不是被我们华丽的辞藻和艰涩的专业词语说服的,更重要的是,家长在看我们怎么做。刚开始推广行为诱导时,我们在家长交流上花很多时间;现在基本上不怎么向介绍这些东西了,一来是家长之间互相交流,新来的患者大致对行为诱导有所了解;二来可能就是所谓的气场吧。透漏一个小小的秘密,自从孩子多起来以后,博主所在单位的女性特别容易怀上孩子,可能上帝是希望每位女性都先变成妈妈以便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今天谈的主题涉及如何判断孩子潜在的配合能力。面对孩子,牙医最纠结的是不知道孩子配不配合。首先,作为牙医,你不能说我只给大人看;其次,你不知道还给孩子留多长时间;第三,判断错了,本来以为配合很好,或者上次看配合还挺好的,结果这次......,搞得本来对你很信任的家长,还以为你对孩子怎么了呢;第四,孩子一哭一闹,你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和家长解释,心情极度受挫,甚至一天都缓不过劲来。难怪有的牙医感叹,宁可看十个大人,也不看一个孩子。
所以,提前对孩子潜在的配合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用的评价方法是适用于年幼儿童自评的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ModifiedCFSS—DS),改良儿童牙科焦虑面部表情量表,(MCDASf)等,目前均有中文版本。但这两个量表比较繁琐,应用不方便;还有一些经验性的事后评估,针对孩子的就诊过程进行评价。博主推荐使用一系列的观察点,综合起来应用,能在孩子开始诊疗前预测孩子的配合程度,供大家参考;。
1、进门:走进诊所大门,家长在前or孩子在前;拉着进来or自己进来;
2、进门后与家长位置关系:分离or不分离;无干扰分离时间是否少于5分钟;
3、与工作人员接触:畏惧躲闪or镇定自如;简单问题有反应or无反应;有无肢体接触(握手?拥抱?)
4、对新奇事物好奇心:在新奇玩具引导下,能否顺利张开嘴巴?
5、进诊室情况:行为诱导人员抱进(牵手走进)?自己走进去?家长抱进(牵手走进)?
6、上椅子:主动?经诱导后主动?被动?
7、舌头位置和动度:
8、口周肌肉张力:
9、颈部肌肉张力;
10、对各种器械工具的接纳程度,特别注意是否有惊秫感和逃避行为。
孩子在上述观察点的表现连贯起来,像慢镜头一样在你脑海中回放时,你对他可能的配合程度会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注意,这时你还没哟开始诊疗,主动权依然在你手上。
上述观察点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颈部和口周肌肉张力以及舌头的位置和动度。当一个人很放松的时候,颈部和口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口腔内有水时,口周肌肉能自行调节其张力避免水漏出;张大口时头后仰,舌头自然后退。这几个部位肌肉的动作非常准确地反应出孩子的焦虑紧张状态,但对其量化并非易事,所以,行为诱导有点像玄学。
当初,撒旦进入蛇去诱惑夏娃。为什么是蛇?观察过蛇的舌头管不住老露在外边没有?圣经上多次提到舌头的重要性(勒住舌头就勒住全身),都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