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脑袋比较懵,搞忘了一个基本技术,叫做动停信号,意思是当孩子希望停止时,可以采取举手或其他方式示意牙医,牙医马上停止手上的工作。动停信号主要是增强孩子控制感的,当孩子发出信号时,牙医必须立即停止手上的动作,不管这时的工作是如何的紧迫和重要。
动停信号对5岁以上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有效。刚理解其含义后,孩子会频繁发出信号,牙医千万不要觉得烦,孩子是在检验这个信号好不好使。一旦发现,这个信号很管用,他就会逐渐减少应用的频率(注意力转移)。但对低龄儿童,似乎不太容易理解里边的含义,效果欠佳。
今天主要谈谈与家长的交流。请注意,孩子是家长的镜子,焦虑的孩子背后是焦虑的家长。要想顺利实施行为诱导,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成年人的思维模式是目标指导型的线型思维,而孩子的成长确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比如,如果准备认识100个字,大人的想法是,每天认一个,100天后就能认识100个;当每天的任务完成、最终达成目标时,你就会很开心。孩子不一样,最常见的情形是,前90天他基本一个都不认识,最后10天突然就认识100个。想想孩子学习说活、学习走路是不是类似的过程。
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有着内在的冲突和对立。试想,爸爸妈妈今天带着孩子来,目的是补好蛀牙,但回家时啥也没干就玩了一会,你怎样让家长觉得没有白来一趟?希望家长认同行为诱导的价值和过程,并取得家长的配合,是和家长交流的核心目的。这里顺便也回答了一个问题,行为诱导收多少钱?答案是,最好别收。因为成人为一件事情投入的资源越多,他对结果的关注度就越高。所以,在体系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平衡和补偿问题。
以檬檬的妈妈带孩子来看牙,看看怎样和家长交流。
檬檬妈妈您好,我是潘大夫,主要负责孩子行为诱导的。(询问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孩子几岁?在哪儿上幼儿园?平常牙齿怎么样?孩子说过牙痛吗?平常零食吃得多吗?以前在别的地方看过牙吗?等等,主要是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初步判断孩子牙齿状况及可能的配合程度)
檬檬妈妈,孩子的情况我大概了解了(这时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孩子的基本情况,重点在孩子牙科的牙科问题上),现在我向您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儿童看牙的一些事项。
我们知道,儿童牙科治疗最大的挑战在于配合问题。也就是说,当孩子不配合,我们怎么办?
成年人是可以用理智来控制自己行为,即便是有些不舒服,大人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达到治疗要求的。但是孩子做不到。当遇到不舒服、不情愿或者是害怕的事情时,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不张嘴、好动、不上椅子、哭闹、挣扎等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不配合”,严重的直接就不来看牙了。
为了实现孩子的配合,目前只有三种方法:
一是采用药物的方式,让孩子处于全身麻醉或镇静状态,这样,孩子就不会动了。这就是所谓的全麻下或镇静下牙科治疗;
二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将孩子捆绑在牙椅上,用开口器撑开嘴巴,这样,孩子就动不了了。这就是所谓的约束式治疗;
第三种方式是行为诱导,就是通过我们的逐步引导,最终实现孩子自主、自愿配合治疗。
行为诱导这种方法,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还是工作人员,接受度都比较高。这也是我们久闻齿科一直推崇和倡导的方法。首先,行为诱导的过程比较轻松,就像做游戏一样;其次,行为诱导在预防牙科恐惧和治疗轻中度牙科恐惧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要知道,70%~80%的成年人害怕看牙,他们没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就诊,这里边绝大多数是因童年时期不良牙科治疗经历造成。所以,行为诱导能让孩子把看牙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有助于孩子长大后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但是,行为诱导自身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每次就诊能达到什么目的并不清楚。孩子的差别非常大,有的害怕尖锐的东西、有的害怕声音、有的害怕棉花、有的对味道很敏感,当遇到孩子不接纳不配合的时候,我们一般想办法绕过去,实在绕不过去时,我们只能停下来等待。这就意味着,带孩子看牙可能需要家长跑很多次。有的还在来了2、30次孩子才逐渐配合治疗。
其次,由于每次能完成什么治疗不好预测,也就意味着当遇到急诊时,行为诱导是无能为力的。急诊要求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达到某种医疗目的,没有时间给你去做行为诱导的。
这也提醒家长,孩子牙不好,要尽早治疗。
很困,明天继续和家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