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准备工作、
2礼貌的街道方式和礼貌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那些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5、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7、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义务
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咨询初诊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咨询时的仪态。
摄入性会谈
确定会谈内容的依据:
1、求助者主动提出求助的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危机性会谈。
问题提的多的原因:
1、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心理障碍和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缺乏基本理解。
2、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把各种封闭提问变成开放式提问。
提问过多的消极影响;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7、会谈法的有效性。
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咨询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体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如何控制会谈方向:会谈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也就是说,会谈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及会谈的时间,都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的。另外控制会谈的内容,对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十分重要。
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释义”所谓“释义”就是征得求助者同意后,把求助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再一个方法是中断,所谓中断就是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硬行迫使他停止会谈,这时可以请他抽支烟、替他倒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来。情感反射: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情感反射。最常用的是引导。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和评估
工作程序:
(一)按如下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
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A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出生日期;B职业、收入、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C宗教、民族、婚姻状况;D现住址、邻里关系)
2、求助者生活状况
(1)居住条件
(2)日常活动内容、活动场所
(3)生活方式和习惯
(4)近期生活方式有无重大改革。
3、婚姻家庭:A一般婚姻状况、(自由恋爱、他人介绍、包办、买卖婚姻)婚姻关系是否满意B婚姻中有无重大事件发生,事件原因中有无道德和文化因素C家庭组成成员,对家庭各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分工,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D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原因,原因中有无道德,文化因素。
4、工作记录:A对工作态度、兴趣、,满意程度B:是够改变过职业,理由何在
5、社会交往
6、娱乐活动
7、自我描述、
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二):按以下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生活、青年期、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按以下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
1、精神状态A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B情绪情感表现C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
性等)D: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A有我躯体异常感觉B求助者近期体验报告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A工作动机和考勤状态B社会交往状况。
学会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原则(三三原则)
(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A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B: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C:正常的行为,因为它在量与质方面都和外部刺激保持着一致关系。(另外,在精神病学临床上,常把“自制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三)从求助者的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神经症主动求医、精神病很少主动求医。)
(四)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精神病没有自知力、神经症有自知力。
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泛化指同一种刺激在其他条件下也能产生反应。)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的刺激(2)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3)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4)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或其他精神病鉴别。